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公告称,"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个公告表明,政府性债务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此次审计是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第三次全面审计。此前,审计署已先后两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王姝 《协商论坛》2013,(8):49-50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已于8月展开。目前,国家审计署暂未公布本次审计的具体安排。但据人民网消息,与2011年的第一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相比,本次审计将更彻底、更全面,将由第一次的"三级审计"(即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地方政府),延伸到"五级审计"(即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五级政府)。据此,本次审计将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详单"。什么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具体包括哪些?地方政府举债是否符合现行法规?地方政府向谁借钱?怎么还钱?怎么花钱?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中国是否即将发生债务危机呢?我们认为,目前社会上关于中国债务危机论的认识是片面的,需要加以纠正。由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局部风险性问题,其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一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地方债的审计为了摸清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国务院决定,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分别于2011年3月-5月、2013年8月-9月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这两次全面审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  相似文献   

4.
债! 债! 债!     
整个夏天,有一个经济词汇,在全球各地都占据了显著的标题,让很多政治家头疼不已,让评级机构忙着调整评级,这个词就是:债。在中国,早就不算新闻的地方政府债务,因为审计署公布的一个数字,重新引起了新的关注和争议。审计署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为10.7万亿元。这个数字本身已然相当大,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10年前中国全年的GDP。但  相似文献   

5.
吴洁 《小康》2014,(1):68-69
1月底伴随着年底资金压力缓解、审计署公布地方债务情况好于预期,以及IPO重启初期市场“炒新”情绪高涨,市场氖围总体偏暖。  相似文献   

6.
马文扬 《湖湘论坛》2020,33(4):110-1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轨迹。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涵要求。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归因分析,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困境,并精准施策,在"双支柱"调控总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济增长动能切换中,培育地方政府运用核心资产价值循环驾驭债务风险的硬实力;在债务压力聚积环境中,提升地方政府有限债务空间的使用效率;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中,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内在基础;在债务风险实战维控中,重塑地方政府政务金融资本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7%,其中60%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部分地区政府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这些问题暴露出在公共财政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上还存在漏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7月,国务院已部署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中央已决心化解多年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地方债实现软着陆,进而避免引发财政整体危机?本刊特邀相关专家把脉地方债实质,开出相关处方,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国务院决定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9.
薛贞 《新疆人大》2013,(11):38-38
近期,有两则消息吸引了媒体和经济人士的眼球。一则是美国底特律市政府向法院申请破产;另一则是中国国家审计署于8月1日起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署今年6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已接近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16个地区债务率超100%,债务率最高达219.6%;17个省会城市土地出让收不抵支。  相似文献   

10.
《桂海论丛》2021,37(3)
2015年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堵后门"成效明显,法定债务规模及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但受政府职能定位、政绩考核、预算软约束、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不容忽视。面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中的风险挑战问题,要时刻关注、及时研判,从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统筹财政发展和安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资产资金配置效率并强化绩效考核、规范推动债权债务融资融合发展,抓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相似文献   

11.
微大势     
《小康》2013,(8):12
金融八卦女粉丝231194微博4970政府性债务审计将全面展开国务院今天(7月26日)下午发特急明电,要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立即开干!审计署停了所有的项目,今天开始培训,下周进驻各省市。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这一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将面临更大压力。从整体角度、各省级政府角度、制度变迁和外部经济影响角度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虽总体可控,但其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贡献过大,地方债上升空间几近消失,个别省份债务负担率已进入预警区间。"十三五"时期,通过对地方政府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成本的预测,不难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将有可能面临更大偿债压力。控制债务风险、缓解债务压力一方面要提高偿债能力,着力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建立地方房地产税、完善公私合作模式等,另一方面要提升监管水平,加快完善地方自主发债模式、加强政策创新风险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7%,其中60%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部分地区政府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这些问题暴露出在公共财政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上还存在漏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7月,国务院已部署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中央已决心化解多年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地方债实现软着陆,进而避免引发财政整体危机?本刊特邀相关专家把脉地方债实质,开出相关处方,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顶峰,全国除54个县之外,绝大部分县都得了债台高筑综合征,这成为国人热议和担忧的重大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巨大债务,要有高度的危机感,但大可不必生出"危机恐慌症"。要正视并认真分析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全局性风险,认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审计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又点名了。审计报告为什么要点名?这无需多说,是天经地义。第一,从审计报告的定义看,不点名还能"报告"什么?那就叫"审计情况统计表"了。要把审计的问题报告清  相似文献   

16.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我市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重大问题和有关措施,领导和监督全市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彻底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通知》(国办发[1999]40号)及国务院纠风办、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关  相似文献   

17.
部委     
《创造》2013,(9):14
审计署:加大对民生资金直接审计审计署党组最近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深化审计署教育实践活动。会议指出,审计署将加大对民生资金直接审计和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审计的力度,切实发挥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乐炎 《小康》2012,(7):54-56
全国2000多个县级市中,仅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债。2010年底,有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10%还债,还债!这是近几个月来,中国很多省市县掌管财政官员的一块心病,而近日财政部一纸"地方债务不得延期还款"的公告更让他们愁上加愁,似乎连喘气的空间都没了。财政部今年将代地方政府发行2500亿元的政府债券,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今年也将从10.7万亿元提高到1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进行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2013年12月25日人民网)。该报告的发布再次把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推入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担忧。从权力监督制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的形成,凸现了人大监督的缺位,显示了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不足。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人大发挥监督职权的应有之义。政府债务目前虽未列入财政预决算范围,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要求,各级人大应主动介入政府债务监督,真正做到"政府怎么花钱要对人民有个交代,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百姓看得明明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顶峰,全国除54个县之外,绝大部分县都得了债台高筑综合征,这成为国人热议和担忧的重大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巨大债务,要有高度的危机感,但大可不必生出危机恐慌症。要正视并认真分析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全局性风险,认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