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亮 《国际资料信息》2013,(12):47-51,55
2011年以来,“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北非地区,亦波及海湾君主制国家,其中巴林王国的动乱规模最大、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也最多,巴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历时两年多的动乱严重损坏了巴的立国基础,持续性暴力活动和教派分裂已成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印度教派骚乱:争议中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印度的阿约提亚(位于北方邦)、新德里、贝那勒斯(瓦拉纳西)和孟买等地相继发生了大规模教派冲突和骚乱,烈度、破坏性大大超过以往,骚乱中死亡人数逾千,事件引发了印度的政治危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印度传统上是一个宗教意识很强的国家,独立以来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历届政治领导人极力推行非宗教世俗主义,指望给印度带来各民族、各教派间的和睦共存,但收效甚微。这次教派骚乱再次作出了证明。一这场震惊世界的教派骚乱直接起始于已历时数年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阿约提亚是古代印度教的圣城,在中国古籍中称为阿瑜陀,相传是印度教大神罗摩(Rama)的诞生地,古代曾建有气势恢宏的罗摩庙,1528年,入侵的穆斯林拆毁了罗摩庙,在原址建成一座大清  相似文献   

4.
(此书作者:慧心悟才。1983年出版于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大多数熟悉越南的人都会听说过,“和好教”是佛教的主要教派,是一个抵制共产影响,以农民为基础的教派,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南越西南端曾经声势盛大。然而,此教派的历史背景,宗教教义却不为外人所了解。该书将“和好教”列入十九世纪在越南——高棉边境南端拓荒的越南人中盛行的千年太平教的布森基洪教派。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西纳姆坡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印度教对印度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以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促成印度民族主义的形成、教派民族主义者如何利用印度教来为教派民族主义服务 ,并指出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社会的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建 《西亚非洲》2015,(2):35-57
在中东剧变大潮中,埃及政权两度更迭。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政坛的崛起使以色列对安全环境深感担忧,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缓解了以色列的安全之忧。哈马斯试图打破封锁的努力未能取得成功。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形成支持和打压哈马斯的两个对立阵营。巴以问题是中东政治动荡的突出表现,但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绝非仅仅是巴以问题。我们应更多地从中东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造成今日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不能一成不变地把中东政治动荡全部归咎于巴以问题。实现中东的稳定必须以实现3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一是中东国家间的和谐相处,二是伊斯兰教派间的和谐相处,三是不同文明间的和谐相处。否则,即便巴以双方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达成协议,中东地区也难以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7.
浅析“印度教特性”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教特性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倡导的宗教民族主义观念,旨在恢复印度教在印度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民思想,并作为制定国策的标准.印度教特性政治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缘由及现实土壤.近年来的古吉拉特教派冲突是该政治策略具体操作的表现形式之一.印度教特性政治目前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突出的角色,但因为它的负面作用,其对未来印度政治生活的作用将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8.
巴布尔清真寺被毁是印度教教派主义情绪在印度兴起的必然结果。导致这一事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宗教和历史的渊源;(二)政客为拉选票给历史恩怨和教派矛盾不断火上加油;(三)教派情绪增长和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四)民族屈辱感的刺激;(五)对周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反响。毁寺事件和教派骚乱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拉奥总理执政地位受损;执行经济改革计划的障碍增加;印度社会的教派分野进一步发展;印度同穆斯林邻国的关系受到冲击。这场教派骚乱危机已暂告平息,但环绕寺庙纠纷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远未解决。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宗教和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的种族带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纷至沓来,组合成一个多种族大家庭,一个罕见的多元社会,一个五彩缤纷的宗教的大观园,新加坡汇集了世界上形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三大宗教到一些几乎绝迹了的小宗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除拥有佛教、道教、回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新加坡还拥有最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拥有最年轻的天理教、答亥教以及华族所新创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宗教。众多的宗教,造就了新加坡人宗教信仰多元化。据新…  相似文献   

10.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重要教派之一,与天主教和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系,10世纪末传入俄罗斯,并被立为国教。东正教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着特殊地位,实际上已经成为俄罗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1991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1.
赛义德·艾哈迈德·汗(Syed Ahmad Khan,1817年—1898年)是印度19世纪伊斯兰教复兴领袖,对19世纪上半叶印度印穆两大教派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他不遗余力地反对印度国大党来实现的。赛义德反对国大党的原因何在?对这一重大问题国内目前似研究不多,此文乃笔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印度是一个复性社会。19世纪时,境内民族、部落众多、语言繁杂、教派林立、土邦星罗棋布。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内盛行着严格的种姓制度。所有这些都将印度分割成复杂繁多的利益集团。但是,只要深入对这一色彩斑烂、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活跃在19世纪印度舞台上的主角有三个,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这三者  相似文献   

12.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仍是区域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基地,但教派团体在分化、重组又分化组合,因此控制起来比以往更加困难。泰国南部的动乱仍然使人忧虑,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本地暴徒寻求和接受外界援助的可靠线索。在印度尼西亚,2005年10月1日的巴厘岛爆炸案再一次把本区域最著名的教  相似文献   

13.
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佛教)时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野、各安其位的格局;而在包括伊斯兰王朝在内的整个古印度,各教派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多元共存、正常竞争的关系。古代印度的模式为当今世界的政教关系和教派关系问题提示了一种和平、理性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实现了一场民族意识的自我认同与确证。基于历史、宗教、种姓等方面原因,印度民族主义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而后者使得印度民族主义复又出现了内部的自我分化与对立。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至少包括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伊斯兰民族主义和印度锡克教民族主义等,受篇幅所限,本文暂先只对印度教派民族主义中前两大派别的历史演进与内在机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声势日强,并且把对公立教育的强烈不满从课堂搬上了法庭。双方冲突的根源无非是教会与政府的关系紧张以及家长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对立。一场场法律和哲学争论对美国的公立和私立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宗教私立学校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基督教学校运动的发展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一般把他们自己办的学校称作“基督教学校”,一方面是为了有别于其他教派(天主教、路德教、圣公会教派、贵格教派、阿米什教派等)所建立的学校,一方面为的是显示他们“得到了拯救”,而别人则“未得到拯救”。基督教学…  相似文献   

16.
印度中观思想与藏传佛教的判教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传佛教虽然教派林立 ,宗见各异 ,但在其判教体系中 ,都将印度中观派宗见放在了佛教显教思想的最高位置。当然 ,藏传佛教的义理是由中观、唯识、如来藏佛性和密教等合构而成的 ,但是其主干思想则是中观和如来藏佛性。在这两者中 ,中观思想则具有一种哲理上的基础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9. 11”袭击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对南亚的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争端成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怖主义战略必须考虑的重点。随着印度遭到两次严重恐怖袭击 ,印度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调动准备报复 ,印巴对抗的升级和核冲突的危险使克什米尔问题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立场不同 ,南亚的反恐怖主义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近期在印度的压力和国际社会促使下 ,巴采取了积极措施打击国内教派极端主义和越界恐怖主义势力 ,骤然变化的局势也为印巴之间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教派问题主要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这一矛盾的生成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英国殖民主义的插手,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在实践进程中的行动理念格格不入等因素。萨达姆的复兴党政权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使教派矛盾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大中东民主化”战略使伊拉克长期受压抑的教派矛盾得以释放,成为国家整合的结构性难题,其结果总是催生政治分裂危机和伊拉克内战趋向的显现。解决伊拉克教派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周志伟 《拉丁美洲研究》2013,35(1):44-49,80
进入21世纪以来,巴俄双边关系借助"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获得了较快的提升,具备了以下主要特征:政治关系方面,巴俄两国不仅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了广维度的双边对话机制;经贸方面,两国贸易量相对有限,贸易结构互补性不强,但俄罗斯对巴西投资的热情开始见涨;科技合作方面,两国表现出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但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方面,"金砖国家"机制赋予了巴俄双边关系更多的国际含义,有关全球治理的国际议题的立场协调正逐渐成为巴俄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两个地区大国和崛起中的"金砖国家",加之日益成型的"金砖国家"机制的促进,巴俄两国关系将延续现有发展态势,但"政热经冷"的双边关系特点很难在短期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孟加拉地区毗湿奴教派女修士文化活动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印度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明显变化.毗湿奴教派女修士的文艺表演虽多以宗教为题材,却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虽歌颂宗教神祗和英雄,却借此表达妇女的痛苦,虽有宗教外衣,却不乏叛逆色彩.其文学创作、表演内容、社会含义,远远超过了宗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