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斌 《政策》2007,(6):27-2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近期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时振谦 《协商论坛》2007,(10):12-12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应该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和发展逐  相似文献   

3.
舒晓琴 《公安研究》2010,(3):5-8,19
着眼超前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是新形势下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突出抓排查,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动态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突出打基础,在第一现场构筑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突出治根本,在第一环节治理滋生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源头;突出执行力,更加主动地落实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责任。  相似文献   

4.
崔绍亚 《群众》2010,(7):66-67
<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引起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引发社会矛盾增多乃至激化。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凸现的新情况,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和再分配的调节乏力。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直接引发并不断加剧了收入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创造分享增长的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和平台,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来探讨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由“现代化”向“现代性”转变的过渡时期,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要切实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优化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以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达到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所谓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基层的社会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目前,在社会政治局面总体趋稳的形势下,基层仍然有大量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和治安问题来自。因此,分析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新机制,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邱勇 《今日海南》2007,(9):34-34
卫留成同志在海南省委政法委调研时指出,要发挥好政法综洽工作对促进和谐海南建设的职能作用,必须切实调整好工作思路,首先要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全力促进海南和谐稳定。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政法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要从过去单纯维持稳定转变为调处社会矛盾,减少对立,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综合治理方面来。当前,应重点关注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别和谐是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性别和谐与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一样,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充分认识到实现性别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时移世易、变法亦矣,不变则废。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大变革的制度因素,自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转型,冷静梳理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律的变迁过程,发现二者间的关联互动脉络,寻求动静之中的和谐,动中求稳,变中求中,将有助于适合中国的法学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合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遍和谐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普遍和谐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徐建 《桂海论丛》2008,24(2):88-90
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建设的提出,要求从整体上着眼于各种文化具体形式之间的整合。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具体文化形态,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经过整合以后才能克服各自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桂海论丛》2006,22(1):5-9
无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和谐问题都不仅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未来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生态问题的沉重,尤其是生态问题在我国的凸显,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进行研究、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理论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动力观,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矛盾动力论,经列宁和毛泽东的丰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理论体系,《矛盾论》是其代表作。《矛盾论》从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共同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同作用上,多层次多方面地阐明了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机理,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认清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百年以降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过各自的社会发展主张 ,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理想 ,到孙中山以“平均地权”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这些主张实际上只能是乌托邦。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郑重提出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时代的超越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权威客体角度看,纠纷解决依靠的是权威施与的影响力。近年来警察出于对乡村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民间纠纷解决工作,此现象建构在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的有效性预期之上,既体现警察作为公共资源的易获取性,也是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合法性产生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本质上发展于警民实践活动的利益共同体中,应通过对乡村社会警民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强化民众对警察权威的认同,借此重塑警察权威,提高基层警队的纠纷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