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问题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问题。以前存在不少争论,甚至有些人认为作出红军长征的决定是错误的?石仲泉: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我想明确几点:一是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加以区别。进行战略转移,无疑是因为第五次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后,当"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致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不得不着手考虑将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在撤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之后,7月初先后进行了几项意在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部署,即派出红七军团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派出红六军团西进,并指示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些战略部署虽是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但作为  相似文献   

3.
中央红军八次选择长征落脚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昌法 《广东党史》2011,(11):36-40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5.
广昌高虎脑战役历史意义不可低估胡叔敏由于王明等人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就在中央红军主力举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境内,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  相似文献   

6.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晚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这一过程中几易落脚点。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综合近10年来的相关学术论文,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一、应该肯定红军长征是有准备的。以往党史界的传统看法认为,红军长征是仓促决定的,无准备的大转移。在这次讨论会上,不少同志提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早在一九三四年夏,党中央就决定要实行战略转移,突出敌人的包围。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后,即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军事上重新部置中央苏区的红军力量,兵员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在长达一年的艰难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根据敌情的变化,曾先后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滇黔边、川西、川陕甘、接近苏联的边境地区等地作为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直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后,才站稳了脚跟。长征之初计划到湘西去落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关于举办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第八次学术讨论会的通知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多年来,胡乔木、胡绳等同志都曾一再指示要重视和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组织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 ,只有党性和政治性与科学性和学术性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其研究结论的权威性。从这一原则出发 ,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问题、共产国际问题、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责任问题等等 ,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指导,周恩来曾作过这样的结论:“还是有益的多。当然也有个别的原则问题的错误。”①中共党史界对这个结论已无疑义,但是讲起错误的具体内容来仍然众说纷坛。传统的说法认为,共产国际指导上的错误无论理论还是政策都表现为右倾退让。然而翻阅了历史文献特别是新出版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二卷之后,深感这种看法难以成立。事实说明,共产国际指导大革命所犯的错误,从政策上看是右倾退让,而与之相联系的理论体系乃是“左”倾教条主义。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命最早的设想是建…  相似文献   

12.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3.
论文部分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的政策与共产国际成立伊始的“进攻理论”/张喜德/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共产国际与大革命时期的中共中央军事部/黄华/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共产国际为什么高估了国民党的革命  相似文献   

14.
季山嘉其人     
季山嘉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国内已出版的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辞典都无他的条目,季山嘉的真实姓名是什么?来华前经历如何?回苏后命运如何?国内很少有人知晓。袁南生在今年第2期《共产国际研究》上撰文特作简单介绍,以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5.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长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人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关于中央苏区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转移”.80年代后,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笔者认为,实行战略转移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一、关于思想准备.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以对黎川发动进攻为标志,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在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1934年春天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①.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形势日渐恶化.六届五中全会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书记处会议还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有关工作,政治军事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②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它的路线正确与否,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或挫折,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和共产国际、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这一极为特殊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过去长期被“禁锢”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引起党史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长期以来 ,共产国际对这一事件的作用是人们关注而又不得而知的。1998年公布了共产国际、联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 ,给予研究本专题提供了重要条件。一、共产国际对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不同态度共产国际对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有着不同态度 :(一)提出配合夏超起义发动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暴动在上海要不要举行武装暴动的问题 ,维经斯基早在1926年下半年就有这一思想 ,确定借助浙江省省长夏超起义 ,在上海发动自治 ,驱逐孙传芳。9月初…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中共历史上唯一连任五届的总书记,是研究中共党史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其中,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是陈独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同时也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先行探路,踏上西进征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开拔,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红六军团。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期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