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相沿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法观念在近代的演变,一直是学界的研讨的热点。但以往的研究多将注意力放在中西文化大规模冲撞的1840年鸦片战争、尤其是戊戌变法之后,忽略了此前明末清初时中国传统法观念的自我更新的萌芽。本文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尽管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规模有限,但其是中国近代法观念演变之始;第二,明末清初与1840年以来法观念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路径;第三,在法近代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吸纳外国的经验,又要重视传统资源的开掘,而目前对传统的开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法的观念应如何转变才能积极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是法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观念中的法"这一短语就一般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主观意识中对法的一种认识、理解甚至是设想。但在法学研究的前提下,观念中的法作为法的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是任何一个人观念中的法,而发现是运行的孕育阶段,是前提和基础。观念中的法"表明法在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前即在正式取得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前的存在形态。""是指立法者尚未通过立法程序奉为法律的法,是法自身演化的第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肇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伟 《政法论丛》2004,(3):84-89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伴随着国际法的译介和传播以及对外交涉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国际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观念开始萌生。在此基础上 ,近代开明的士人官僚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并以国际法为依据开展对外交涉 ,创建近代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5.
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展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因此,树立权威的法律观念是社会主义注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善 《法学家》2005,24(2):56-64
司法改革既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法律制度的冲突容易化解,文化的冲突粘稠难融.近代中国司法文化的发展存在多层面的冲突,诸如主权独立文化与司法权独立文化层面的冲突;司法制度文化与司法效应文化层面的冲突;精英文化与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由于这些冲突,近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也不能得到人民应有的尊重,先进司法体制的异化变质,使人民的法律权益得不到保护,也把社会推入无序状态,从而引发暴动或革命,导致法律发展的新断层.当今社会,要使法律发挥应有的效用,确保司法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和谐适度,营造合适的法律文化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公正的司法"仍是今日中国迫切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的真正确立 ,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作为司法独立原则重要来源的“三权分立”学说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 ,借鉴“三权分立”学说严格分工与制约的合理形式 ,为司法独立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为顶点、以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两角的正三角形结构模式的国家机关相互制衡机制 ,并相应改革司法内部体制 ,为司法独立扫除体制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主题是阐释近代刑法及其观念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在历史叙述方法上,论文融合了刑法制度史和刑法思想史。作者将近代的刑法观念分解成三个核心命题:刑法是公共权力对犯罪的一种惩罚;犯罪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也是一种主观的罪恶;刑罚同时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报复和对自由意志的拯救。由此,论文相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从同态复仇到公共权力的报复。其中,古罗马的犯罪学是刑法的形成阶段,16世纪之后君主主权国家的刑法是现代刑法的开端。第二,从客观归罪到主观罪恶的救赎。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神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世纪的宗教使客观刑法注入了主观的因素,刑法主客观统一论由此产生。第三,从残酷的肉刑到刑罚人道主义。古代社会的刑罚强调报复的对等,封建的刑罚强调的是君王的威吓,宗教的刑罚强调的是主观罪恶的救赎,当资本主义兴起之后,刑罚强调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条令条例是军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国家法律的基本属性 ,军队强化条令条例也是强化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信息化不仅是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社会文化、观念方面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对我国的现实存在的法律观念造成冲击,由于某些传统的法制观念与信息化社会的法律观念、价值和要求格格不入,因此,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法律观念,建立起新的法治观念,这一转变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1.
司法鉴定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法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经济学科等结合的产物。司法鉴定的实践和理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法学教育的舞台上,却是近些年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法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发展的共同结晶。司法鉴定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还需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正确定位司法鉴定学与法学教育的关系,深刻研究司法鉴定培养的内容和层次、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的实施方式等,以促进司法鉴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社会组织基本法律权利的维护和保障,它无可争议地具有国家参与性、社会性、公平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刑名幕友是清代地方司法活动的实际操纵者.其通过专业学习和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办案经验,形成了既注重依律办案又崇尚引经决狱、既追求仁恕宽厚又擅长诡谲狡诈、既重视证据确凿又深谙按需剪裁等独特的办案办式,并在清代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司法理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制度的价值方向。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等。我国的司法管理制度缺乏的就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支撑,存在许多与现代司法理念冲突的地方。因此,必须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导,重构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解释:克制抑或能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实务界一直在高调倡导能动司法或司法能动,从而勾起了理论界对司法能动主义探讨的热情。像往常一样,实务界提出的问题,基本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理解能动意义的,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司法能动是法律解释的本质,然而法治要求法律人应该是理性、克制地能动司法,否则能动就变成了毁坏法治的口号。在司法过程中即使少不了能动也不能忘记根据法律进行思维,不顾法律意义的安全性而任意能动不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法学教育中的法律伦理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现代法律教育必同时是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怀,砥砺受教育者的伦理能力的过程。法律伦理包括法律制度赖以形成的内在的伦理结构和法律制度得以良好运行的外在的法律职业行为伦理两部分。法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伦理问题意识和提升受教育者的伦理推理能力与伦理选择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法学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方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法人独立责任否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龙 《政法学刊》2008,25(3):75-79
对法人涵义和其特征的考察发现法人与独立责任间必然联系的观点值得怀疑。在对法人制度的历史考证和现代世界主要国家法人制度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法人人格要素分析,论证法人与独立责任不存在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权的构成及人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权不是权利主体单方面的行为自由,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与权利对应的义务人及义务,也涉及国家保护及救济的责任。法权有其特殊的构成。法权总是按自己的构成来回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如要转化为法权,也必须适应法权的结构特点。在人权的法律保护中,法权正是以其特有结构来回应人权要求的。法权一方面需要以基本人权为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正当性根据,另一方面,法权的实现又受到经验领域条件的制约。要能确保人权的实现,法权应当是价值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早已被写入我国人权白皮书,但对生存权的理解和论述依然是众说纷纭。要发挥其人权保障之价值意蕴,必须确立生存权为个人享有的基本人权之地位,同时确认生存权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0.
程凯  吴大华 《政法学刊》2011,28(6):79-8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现实社会中解决矛盾与纠纷的重要手段,承载着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功能。其表现在法理上的特征值得仔细研究,对其司法调解中的限度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当前法治中的现实困境对纠纷解决机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