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历行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漫漫路程。在研究布依族历史方面,对于该民族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布依族是从原始社会“飞跃”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另一种则认为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说:“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10—111页),所以,布依族的社会发展史不可例外地经历了奴隶社会,并且作了很多考证。两种看法,笔者认为后一种看法的史料和根据要充分一些。这里,就自己从布依族丧葬习惯“古夜王”中所掌握的一些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后一种看法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是原始社会人类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原始的理解。是原始人世界观,起到了解释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的知识宝库。因此,在以往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中,常有人在少数民族神话中,“分析”或演绎“出哲学思想和哲学原则的现象,有的给神话中的某些内容冠以“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的帽子。这种研究方向和方法,混淆了哲学和神话之间的界限,忽略了哲学的逻辑思维和神话的前逻辑思维的本质区别。所以,探讨哲学的古代神话之间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大约产生于远古狩猎和采集时代的图腾神话,是整个神话系列中最早的一类。它包含着原始先民最早的审美观念和其它各种观念意识。同各种原始的造型装饰艺术一样,它是打开人类童年时代审美活动这个迷宫的钥匙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所以图腾神话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本文试图从这些图腾神话入手,就人类早期审美活动的特征,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的性质,认识原始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认识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从来就有”和“永恒”存在的。教师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没有私有观念。那末,  相似文献   

5.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6.
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然宗教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带有“动物性质”的意识形态;而原始宗教是有“幻想的反映”的原始氏族社会意识,二者并不等同。毕摩源于彝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其产生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宗教息息相关,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榕江县八开苗族地区的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三年的三月份,笔者有幸参加了省“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队赴月亮山区域的榕江县八开区进行民族综合考察,并先后到过该区的八开、大有、定威、计划等公社,特别在计划公社住了两个多月。 在进行民族考察的过程中,一些在历史上已经消逝了的东西还可以在这里看到,诸如刀耕火种、结绳记事、原始宗教信仰等现象。但是,这些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遗留而被保存下来。以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而言,业已打上了某些阶级的烙印,它与原始社会阶段的原始宗教已有一定的区别,不过,直到解放前夕,由于八开苗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还处在一种初期的不发达的阶段,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尚未达到尖锐复杂的程度,而且这种阶级矛盾又往往在“民族外衣”的掩盖之下,为人们所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反映在人们的宗教意识上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还不十分明显,它基本上仍然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有关近现代鄂伦春族社会性质的讨论,学术界早有定论。传统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村社"阶段,因此,原始社会残余、原始狩猎经济便成为鄂伦春族的代名词。针对以上观点,本文提出质疑,并从"弃猎归农"、狩猎枪械、朝贡关系、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论证,对近现代鄂伦春族社会性质给予重新认识,阐述了鄂伦春族狩猎经济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鄂伦春族的狩猎经济和史前的狩猎经济完全是两个不对等的概念。"原始社会"、"原始民族"是贬义词,即落后的、野蛮的,把这样的学术结论赐予鄂伦春族是对鄂伦春历史的误读,而且,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意识乃是整个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由此过程向它过程转化后,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与变化了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转化。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适者存,不适者亡,这是一切社会精神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也是宗教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一、从原始宗教的功能看,它是与原始社会实践相适应,随原始社会发展而递进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靠自然界的“馈赠”以维持生存,因此决定了先民们的崇拜意识主要以反映人…  相似文献   

10.
一、古“百越”民族后裔与大和民族关于万物形成的原始文化 具有多元一体格局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古代的神话传说包含有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及其邻国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为此,在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过程中。须得从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与古“百越”民族及其后裔壮侗族和日本大和民族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1.
所谓“早期国家”,在近十多年来的研究中,国际历史学与人类学界认为它指的是“最早的、真正原始类型的国家,是紧接着原始社会解体之后的国家”①。换句话说,并非所有最初形成的国家都可以称作“早期国家”。在这个术语中,“早期”不仅具有时间的意义,而且具有形态学的意义。关于人类各地区早期国家对于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摩尔根都曾有过至今看来仍是正确的论述。但对于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早期国家  相似文献   

1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全国总人口30万以下的民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8个。在云南省,就有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和景颇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这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6个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云南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相似文献   

13.
谈谈“放蛊”及其类似习俗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久前,笔者去贵州省榕江县八开区进行民族调查时从接触到的资料中发现,此地的一些苗族人民对于“放蛊”这种古老的、带有原始宗教性内容的迷信、落后习俗仍然十分相信和恐惧。据不完全统计。自1954年以来,就发生了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所谓“放蛊”事件六起。并且,直到1982年还在继续发生。儿被诬为“放蛊”者都遭受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活活打  相似文献   

14.
鄞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鄄县这块地方已有原始人类生活。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相似文献   

15.
一 19世纪末,西方人类学界在研究宗教起源的问题时,有一种“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宗教最初起源于“原始至上神”(Primitive supreme being)观念。较早持此观点者是苏格兰学者A·兰格(1844~1912年)。他根据当时的民族志资料,在其《宗教的形成》(1898年)一书中指出,在澳洲东南部的土著、菲律宾丛林中的小黑人、马来半岛的塞芒人、印度洋的南安达曼人、亚洲东北部的爱努人以及非洲腹地身材矮小的人种当中,皆信奉一位造物主的至上天神,而且这类天神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它们不是从基督教世界传来的上帝,也不同万物有灵或祖灵观念发生联系,因为在这些原始民族中既没有发现外来基督教的因素,也没有发现对万物之灵魂的精灵和祖先亡魂的崇拜现象。他称这种唯一被崇信的天神为“原始至上神”。他的所谓“原始一神论”的观点能否成立,可以探讨,但被他指出原始民族信奉一位至上的天神这一现象,确是事实。他认为原始至上神的观念非常古老亦颇高级,它不是从进化论学者所主张的万物有灵或祖灵等观念演进而来的,也不是低级神发展的产物,而是有其独立的来源,即原始民族有制造东西的观念。他们将这类观念投射到一位具有非凡力量的世界造物者身上,并赋予它们原始伦理道德的种种属性。他说:“人类最早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条件下进行考察,把时代背景及所处的社会关系作为考察其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炎帝神农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历史学者公认的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代表人物,并尊崇为华夏族的先祖。它推动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母权制进入父权制,从原始的采集、狩猎业进入原始农业的阶段。本文试图将文献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战,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古代我国南北民族的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政治基础不同、在从部落联合成部族或发展成民族的过程中,原始社会瓦解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探讨和研究这种差异性,对深入进行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民族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都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8.
“哭嫁”是一种流行范围很广的婚俗。许多民族的妇女,临嫁前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凄悲的哭泣。然而,仅是哭还不能称之为“哭嫁”。哭嫁作为一种婚俗,除了“哭”这一首要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一是“唱”,即唱“哭嫁歌”,抒发姑娘出嫁前的情怀,这是带着哭腔唱的,唱中有哭,边哭边唱;二是“悲”,即整个的情感基调是哀怨悲愤的,女性对出嫁的反感和反抗情绪贯穿着婚礼的全过程。只有同时具备了“哭”、“唱”、“悲”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做为一种婚俗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传承的社会基础。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求教于诸位行家同仁。 一 关于哭嫁习俗之起源,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主要观点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前者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后者则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妇女对从夫居婚的抵制反抗。此外,还有原始残余婚姻说、奴隶买卖婚姻说和封建包办婚姻说等等。笔者认为,任何习俗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受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形态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前,云南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独龙族、怒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基诺族以及苗族、拉祜族和部分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依靠原始形态教育。原始形态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生产生活的知识技能、民族艺术、自然科学知识、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