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风采》2011,(7):20
云南省教育厅近日发布了全省高校2010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白皮书(截至2010年12月31日),统计了全省所有毕业生分校分专业年终就业情况,发现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金融学、经济学等本科专业的年终就业率相对偏低。而小语种专业的就业率居高。此外,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也容易就业,突出的如学前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2.
《工友》2008,(8)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2007年的就业状况,其中涉及本科专业226个,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3.
《时代风采》2011,(23):9-9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相似文献   

4.
抗疫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累,2023年将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强化就业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集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相推动;着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满足双循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导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业;满足更加优质教育期盼,突出“职普融通”引领作用;重视人才战略布局定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由此,实现“专业—产业—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破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聚焦云南     
《时代风采》2013,(6):18-19
1云南省就业结构矛盾突出2013年是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的一年。云南省就业局局长石丽康介绍,目前的问题不是岗位不够,而是结构性问题影响了全社会的就业。云南今年大学毕业生有13.8万,全省城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企业招聘每年所提供的岗位不少于35万个。  相似文献   

6.
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青年劳动力供给和分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扩张趋势,供给不断增加;预测结果显示,从当前到2035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态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和扩招积压效应叠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研究建议,可以从增强人岗匹配度、优化就业条件、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等4个方面化解供给冲击和结构矛盾,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就云南来说,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4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增幅近11%。遭遇“最难就业季”.严峻形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破解尴尬局面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水平关系着高校的社会声誉,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校要把学生就业摆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探索"招生、就业、教务、学工"协同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基础保障、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创业孵化"四大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就业教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就业服务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就业评估从单一注重就业率向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供需不匹配、区域结构性矛盾、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矛盾、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根源主要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以及专业设置的刚性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刘锴  尹少华 《工友》2011,(11):27-27
案例回放: 王某是某大学药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于2011年7月毕业。2010年10月王某应聘某医药公司营销员岗位。他在求职人员登记表中填写其为2010年应届毕业生。经过笔试及面试,该单位最终同意录用,并与王某签订了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2.
聚焦云南     
《时代风采》2013,(11):18-19
云南省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2013年是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的—年。云南省就业局局长石丽康介绍,目前的问题不是岗位不够,而是结构性问题影响了全社会的就业。云南今年大学毕业生有13.8万,全省城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企业招聘每年所提供的岗位不少于35万个。可是在35万个岗位中.有—大部分是小微企业里的普通岗位.大学生不愿去.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相似文献   

13.
当前“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服务业重点行业,是应对新形势下 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充分挖掘高技能人力资源、稳定青年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10—2022 年《中 国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经济普查宏观数据和2010—2021年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服务业重点行业的人才缺口数量,总结出三大重点服务行业亟须的人才类 型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用工荒”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重知识、轻实践,受教育 水平与能力不匹配问题凸显;针对青年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较为有限。研究建议:教育部门应完善专业设 置和培养方案;企业和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生见习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和社会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扩大毕业生就业,已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突出任务。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脉络,探讨高校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及走出困境的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时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手持弱势文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广东高职院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就业困境在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联性不足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尚未与市场建立联动机制。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应在扩大高职院校管理专业权限,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功能,建立非营利就业服务组织等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毕业生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致使其不满足于或主动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其他工作,即自愿性失业。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引起自愿性失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避免大范围高校毕业生自愿性失业的对策,以改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7.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就云南来说,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4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增幅近11%。遭遇"最难就业季",严峻形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破解尴尬局面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求职难:"好工作"实在难觅身着黑色套装,手持个人简历,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2010-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和历年访谈资料为基础,以就业不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对照组,以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为实验组,从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分析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从劳动力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为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我院于2019年11月12日举办了"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共有90余家优质企业和近1 500名毕业生前来应聘,200余名大二学生来到现场了解就业动态。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就业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人事管理与人才流动形式的变化、高校学分制推行等新的情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不仅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且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规范化带来负面的影响,变革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