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慧 《理论学刊》2020,(1):123-1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与具体场景,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和使命,随着改革的推进展开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建构,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体系,并在塑造社会主义法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领导权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开创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二元性的法治体系,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的新局面,深刻折射出人类社会一般意义上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殊场域下所遵循的特殊性规律。本质观之,这些特殊性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全面依法治国工程中的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历史观之,5年来的成就以及所展现出来的规律性特征不仅对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良性的法治指引、增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贡献了创新性的法治思维,而且为世界各国法治道路建设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法治经验和法治智慧。  相似文献   

3.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5.
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探寻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路径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身处大变革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急剧增多,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身负法治文化缺失和全能主义政府制度遗产的双重枷锁,法治政府建设面临诸多的悖论与困境。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推进综合性改革。政权力量推动的大规模的立法运动和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尤其是公民民主品格和法治意识的提升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目标依托于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他强调法治引领与保障作用,突出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等。这些思想,为构建新时代国家安宁、社会安全、民众安稳的战略思考、政策和规制体系提供了依据。搞好基层治理,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也是当今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守护一方平安为落脚点的"枫桥经验",成为习近平"平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姜裕富 《求实》2017,(8):13-20
在一般的逻辑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社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空间,但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社会成长自有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法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导致政党、国家、社会三方有效互动明显不足,制约了独立的社会成长。从法治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法治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保证。我国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执政党在领导、建构社会成长的同时,将法治意识融入政党与社会,使社会成长有更大的政治空间,也使党的领导和执政有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种从国家、政府到社会的立体图示揭示了法治的生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法治中市民社会的研究,提出市民社会是西方法治的重要社会基础,其中的有益社会实践可以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可尝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6,(2)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土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中国建设还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近现代治理模式、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和当下中国治理问题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把法治中国建设放到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来思考,通过提高对中国法治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凝聚社会共识和培育公认的法治理念、有效制约与监督权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培养公民精神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目标。其中,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的关键。领导干部作为政府行政主体的中坚力量,其运用法律思维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直接影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法治改变了中国。在中国,法治是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2014,(12):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从项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法治中国的新纪元。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法治干部。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是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其法律素质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4,(11):1-1
正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施京吾 《党史文苑》2014,(12):52-54
回顾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法治状况。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法治状况进行对照.不能不看到.法治存在与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遭到彻底破坏.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19.
建构法治中国的新时代,个人法治精神的有无、状态如何,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制度设计、活动方式和运行状态。民众良好的法治精神成就了秩序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进而作用于发展着的人类社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法治社会建设关键期、社会转型的关节点,法治进程存在各种问题和阻碍,找寻民众法治精神的风貌,探索构建民众法治精神的培养路径和建构方式,对于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法治。“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法律的统治”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的战略性,阐释了“法律的统治”这一观念在邓小平法治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