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在中央,都察院与六科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监督百官;在地方,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各行其是又互相配合,共同担负监察的重任,即对地方的监察实行双轨制。按察司是地方的监察机构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地方的监察主要还是按察司一家。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除地方的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与此前已经设立的按察司(管理司法与监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简称三司。按察司是地方固定的监察机关,相当于今天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察厅。按察司设有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等。内设的机构及主要官…  相似文献   

2.
明朝立国270多年,共有16位皇帝。大约从第八世皇帝宪宗开始,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原来的双重监察体制遭到破坏,监察制度走到了它设置初衷的反面。巡按御史权力膨胀如果追踪溯源的话,那么在第五世皇帝宣宗时就有了细微的变化。当时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守”,排名列于三司(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之上。三司的一把手都是二、三品的高级官员,出门是骑马的。巡按御史只有七品,出门只能骑驴,行李不能超过80斤,吃饭时不能上鹅肉。有位叫胡智的御史大着胆子上奏,说巡按御史与三…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极端的年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为了活命,去当地的于觉寺当了和尚,云游四方(即到处讨饭)。这段辛酸的经历使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危害,所以他日后在严肃治吏时明显地带有个人感情的色彩,出手又快又狠。成立新部门——都察院,来统领全国监察机关朱元璋称帝那年(1367年),统一战争还在继续。他所建立的官僚机构仍然采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御史台,地方设行中书省,总揽军政事务,只是按照汉人的传统习惯,将官位序列的尚右改为尚左。比如汤和为左御史大夫,…  相似文献   

4.
行政管理法规,是属于行政法学研究的范畴。何谓行政管理法规,其法律表现形式及内容是什么,法学界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行政管理法规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马荣辉 《法学杂志》2003,24(5):55-56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带动了世界各国行政管理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行政管理的自动化。这些国家的政府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为其公民、法人服务。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虽然为政府行政管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行政管理自动化的法律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廉政教育早期化香港和新加坡的廉政教育抓得很早。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抓廉政教育。廉署社区处专门为幼儿园的孩子编写了一本《廉洁的香港我的家》,书中有儿歌,有卡通画,有短文警句,有寓言故事,小朋友很容易接受,从小就知道贪污的人和“大灰狼”一样坏。香港的中小学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廉政课,廉署为他们编了专门教材,教材的名字是《建设廉洁繁荣的新香港》。教科书中有研讨性的文章,有许多典型案例,也有拒腐不沾的政府公务员、商界和企业界人士的事迹。廉政建设从青少年抓起的用意,就是达到不断地提醒港人对贪污腐败的憎恶,对清正廉洁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 一、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已经两周年了。两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正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打开了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港口,立法进行管理后就具有法律意义,与现实生活中的"港口"有质的区别,港口行政管理也有了特殊性.本文作者结合7年多时间实施港口法律的实践经验,对港口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和界定;简述港口行政管理的特性和"一港一政"原则的实际含义,并对港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港口经营行政审批应当明确的事项进行集中深入地阐述,努力使所涉及的...  相似文献   

9.
附款现象存在于行政活动的许多领域,如行政立法、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由于附款的渊源、行政行为的地位、概念模式以及思维定式等原因,行政附款一般是指行政行为附款。在行政行为的附款之中,附款是对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所加的限制,并与所附行政行为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行政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的必要条件或不可或缺条件是附款与行政行为内容规定的辨识标准。  相似文献   

10.
法律适用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事赔偿不尽一致,但行政赔偿又借用了民事赔偿的许多原则,因此与民事赔偿密切相关。行政诉讼要解决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赔偿诉讼要解决的是如何赔偿因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和不当而造成的损  相似文献   

11.
行政抗诉监督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检察权对行政审判权的直接监督,又是检察权对行政权的一种间接监督与维护,是一种公权力对其他公权力实施的监督与制约;同时,行政抗诉又是一种有限的监督、超然的监督。行政抗诉应当采用“同级抗同级审”的模式;再审法院应以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为审理范围,而不是以案件当事人的申请理由为审理范围。如果抗诉理由不成立,再审法院应当作出维持或变更原判决的裁决,而不应驳回行政抗诉。检察人员应当出庭参与庭审调查,并通过发表庭审意见来对再审庭审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应松年 《法学家》2006,(3):8-11
一、关于行政强制 根据<行政强制法(草案)>的规定,在我国,行政强制法中所称的行政强制,是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称,这很有中国特色.前者是指为预防或制止违法行为和危害事件发生,行政机关在获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如对财产和金钱的查封、扣押、冻结;后者是指为实现行政决定的内容,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有关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手段,如将扣押的财产拍卖,将银行冻结的存款划拨.  相似文献   

13.
行政立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行政立法对于深刻理解行政法的其他内容,做好行政司法和行政审判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学习《中国行政法讲义》第三章行政立法的重点,一是正确理解行政立法的概念、特点、根据和分类.二是搞清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分工.三是把握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结构.下面对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为使宪法的这一原则规定落到实处,我国制定了《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行政法律部门中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这与行政管理活动极不相适应,是当前法制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六章中对行政处罚的执行问题作了九条规定,但仅在第51条中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决定的机关可依法采取执行罚或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也有不少类似规定,但都很笼统,因此有必要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以适应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下面笔者就行政强制执行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归纳了部队行政管理的思想性,规范性、强制性、时效性和经常性五个特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促进和完善部队行政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先后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由于这些国家机关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的不同,因而它们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也就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具体内容如下:1.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赔偿诉讼的几个问题胡玉鸿一、行政赔偿诉讼的特点与形式行政赔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并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行政机关给予一定赔偿的诉讼形式。作为行政诉讼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致害行为为非可诉性行为的违法性的确认问题从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4条规定的几种致害违法行为的情况来看,致害行为不仅可能是法律行为(如行政处罚等),而且可能有事实行为(如殴打行为等);根据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受案范围,不仅可能有可诉性行政行为,而且可能有非可诉行为(法律上未明确其有原告资格的人).对于可诉性行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程序确认其是否违法,但对事实行为或非可诉性行为,通过何种途径确认其违法呢?国家赔偿法未作详细规定.例如,某乡政府批准甲在A地建房,而侵犯了乙的利益,乙不是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和接受者.如果该行政行为得以实施,乙的利益就必然受到损害,如乙不具有原告资格,乡政府的行政行为就成了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我们把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叫非诉讼行政执行案件。目前法律对这类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并不明确和具体,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受理非诉讼行政执行案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条件和范围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符合以下六个条件,人民法院都应予以受理: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在法定期限内对该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二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该具体行政行为;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