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农 《党史天地》2008,(2):16-20
一个扎着两条羊角小辫的姑娘.捧着一簇鲜花.来到人民大会堂门口。 “小姑娘,你找谁?”门卫亲切地问。 “我找侯希贵委员。”小姑娘有点怯生地回答。” “他正在里面开政协会呢!”门卫指指里面。 “我在这儿等着他。”  相似文献   

2.
说长道短     
两个“史无前例”我最近看到《世界是平的》的作者、《纽约时报》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一个对话,其中的一个观点颇有启发性。采访者问他“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拉大了贫富差距,你如何看?”他的回答有一个和我们一般想法不同的角度。他点明:“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而中国可以反映这两个潮流。  相似文献   

3.
同“倔老头儿”能不能交上知心朋友,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能;一种是不能。究竟能不能?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常听到有的同志说:“同倔人没法交心。你说什么,他都不言语。高兴了,哼一声;要是不高兴了,他一句话都能把你撞到南墙根去,你说怎么交?”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只有让事实来给我们做回答。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家     
佚名 《新湘评论》2014,(10):54-55
什么是夫妻?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来口斤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地,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谎言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在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个善良、乐观的犹太青年,被抓进了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里。他很爱3岁的儿子,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恐惧的阴影,他小心翼翼地哄骗儿子说:“太好了,孩子,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真刀真枪的游戏。”儿子兴奋地问:“什么游戏啊?”父亲回答:“谁的生命承受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4):79-80
入狱原因 某调查机构对监狱犯人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工作人员询问一个犯人:“请问,你入狱的原因是什么?”犯人叹了口气,答道:“年轻没经验。”工作人员不解地问道:“你今年60多岁了吧?”犯人回答:“我说的不是我,是我的辩护律师。”  相似文献   

7.
“五一”长假期间,我因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冒充周恩来贴身警卫的人需要核实,就拨通了北京一位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家的电话,可对方一听我的声音马上即回答说:“你是不是问力平过世的事?”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着问了三次,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可对于这样的事,我还是宁愿信其无,不愿信其有。我随即又拨通了一位原在中央文献室周组工作过的同志家电话,她也告诉我说,“力平同志患结肠癌已经两年多了,因为结肠部位靠肝脏太近,不好化疗,他就一直挺着……‘五一’期间,他走了。”听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由夺眶而出,因为就在去年,我…  相似文献   

8.
连长李桂华急匆匆地走在队伍前面。快到汪家冲时,迎面碰上一个干瘦老头,胳膊上挎个拾粪的柳条筐。那老头眯着眼瞅了队伍一眼,便慌慌张张地往稻田埂上岔开让路。 “老乡,请问汪建堂家住在哪里?”刚才李桂华冷眼旁观,见那老头神色有些慌张,心中一动,便有意识地停下脚步问话。 老头闻声一怔,脸上肌肉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一下,他不作回答,却反问道:“汪建堂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老总们找他干  相似文献   

9.
贫穷的外套     
李乔 《党建文汇》2008,(2):48-48
农夫回家时,发现屋里有个衣不蔽体的陌生人:“嘿,”他大声喊,“这是我的家,你赶紧离开!”“尊敬的先生,”陌生人回答,“从今天起,这儿也将是我的家了,您怎么可以把我赶走呢?”农夫奇怪地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你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10.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一次,我经过菜市场,无意中发现一个头戴草帽的小家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对此,有人说他是自命清高,也有说他茹素皈依,有出世思想。1949年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俄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鉴于这一情况,10月1日晚,周恩来到黄炎培家,诚恳地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回答说:“这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有人问曾做过泥瓦匠的前联邦德国总理舒尔茨:“做总理与做泥瓦匠有什么相同之处?”他回答说:“两者都必须是站在高处头不晕。”细思之,这句话对于我们领导干部的执政为官大有裨益。 一般来讲,领导干部身居“高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所以求他办事的人也多。有些人别有用  相似文献   

13.
做官与做事     
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抱定一生不做官的宗旨,解放前曾经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初,周恩来到黄炎培家拜访,恳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抱定初衷说:“我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老人回答道:“这不同于旧社会的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  相似文献   

14.
《墨客挥犀》载:王芳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南方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一头鹿,一笼关起,放在客厅里。客人开玩笑地问王芳:“别人都说你聪明,我问你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芳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看了半天回答:“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客人听后无语再问。作为几岁顽童,能有如此随机应变能力,实在可赞,而作为当今的领导干部,若满口獐鹿之言,则危害大矣。当前,假话、怪话、错误言论的立身之地已大不如前,但作为“正确废话”的獐鹿之言却大有蔓延之势,值得警惕。这里面就有个领导者的  相似文献   

15.
龙华 《党建文汇》2009,(8):48-48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啦?”对方问。“40岁。”他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相似文献   

16.
躲在汽车底下冒充“军械主任”的赵锡田被生俘,邓小平心直口快;“看样子赵先生还想跑。”/蒋介石破口大骂:“娘希屁,刘经扶真是饭桶!”赵锡田的台柱子——第59团2000多人,在我第6纵队万余人彻夜攻击下,顽抗了9个多小时,终被全部消灭。大土围子外,一群群俘虏被押出战场,一个俘虏忍不住问道:“请问贵军是哪部分的?”看来他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下乡,和一位农民朋友闲聊,他问我一个月工资是多少,我叹了一口气说:“还不到1000,只有900多一点。”他听后,停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说:“这是我们种七八亩小麦一年的收入!”我的心猛地一沉,问怎么这样算呢?他回答:“我们种一亩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就打个500斤左右,每斤按市场最高价0.6元计算,也就是3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打碾等花销,劳动力就不说  相似文献   

18.
《湘潮》1991,(6)
毛岸青不知去向,警卫员们急得团团转,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说:去李立三同志家找找看毛岸青来到双清别墅后,我经常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们之间也就熟悉起来,相互之间无拘无束。我问毛岸青:“你亲妈妈牺牲了,现在这两个妈妈(即贺子珍和江青),哪一个好?”毛岸青很动感情地说:“我贺妈妈好!我和哥哥到了苏联以后,贺妈妈一面工作,一面供给我们上学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笑话颇令人深思:某县王县长由于在县里管了好几个要害部门.而且为人也好客,所以每天前去拜会的人络绎不绝。有人问他:“王县长,来看你的人可真多,请问,你究竟有多少朋友?”这位县长回答:“现在还说不上,等我从县长位子上退下后,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员》大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是到邻居家玩时,见到他家有一本《共产党员》杂志,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于是就好奇地翻看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刊载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咱家怎么没有《共产党员》杂志呢?”爸爸说:“邻居家的叔叔阿姨都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