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序列之一,它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和坚持的原则以及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陈静波 《行政与法》2003,(11):67-68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序列之一,它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和坚持的原则以及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不仅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政府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理顺条块关系;加强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选拔任用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工作的基本结束,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比,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面临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因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山机构的改革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务院的模式,加之人员分流的通道相对狭窄,安置相对困难,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容易引起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发生扭曲,从而难以达到这次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一届政府拉开了我国机构改革的序幕.到现在为止,国务院机关的人员精简工作已部分完成,省级以下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对机构改革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机构改革的意义,掌握进行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应采取的方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1982年到2018年,中国进行了8轮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在不变动行政组织立法的情况下,完成了政府组织体系的巨变,形成了一种"外在于法"的机构改革模式。这种机构改革模式植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行政组织立法所提供的法律空间,以组织变革推动了中国法律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受到法律环境的制约。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应该遵守法律对行政组织权的分配,保证行政组织的可问责性,有助于保障基本权利,并考虑到法律的预先决定。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机构改革受到法律环境制约的现象更加明显。将行政管理法中的"主管部门"的表述与组织法上的"确定主管部门"的机制对接,可以协调二者关系,是一种实现行政组织法治的立法、修法成本较小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央政府以大部制为标志的新一轮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各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也相继实施完毕。但是,在完善政府机构体系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本文以机构改革后政府职能转变仍待解决的问题为核心,探索了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架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消除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性障碍的改革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权责更加清晰,权力与市场关系更加合理,政府运行更加公开透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当然,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依法行政侧重于对公众权利的保护,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治政府侧重于政府的自我规范。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的重建是结合在一起的。认真分析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探讨机构改革的对策,既有助于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又可以对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以政企分开。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队伍等方面为突破口,进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达到机构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为完善政府职能、明晰各部门权责、精简机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分别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数次改革中也能看出,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疾"。本文通过对这些症结的分析,来了解制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朱萌 《行政与法》2024,(4):78-8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运行保障体制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将这一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能归口阶段,改革动力来自系统内行政体制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改革表现为政府运行保障经费、资产等相关职能的归口管理;第二阶段是机构建设阶段,改革的动力来自系统外公共舆论的推进和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权力减量改革和职能优化的要求,改革体现为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立;第三阶段是界面重构阶段,改革的动力是系统外数字技术的发展,改革体现为技术应用带来的界面重组与部门职能强化。从系统论视角看,未来政府运行保障体制应完善系统内输入机制,规范职能机构设置,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宋飞 《行政与法》2004,2(1):21-22
转型期,我国政府改革和行政机构的改革有太多的事要做,颇具争议的改革取向问题很多,本文选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三对概念和问题加以深入阐述分析:大政府和小政府;国际化和本土化;官僚制和民营化,希望从这三个不同的剖面和角度入手,能够触及到政府改革中的方向性、本质性和原则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据悉,自1983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这5次机构改革从当初简单的精简机构、减少人员,逐步发展成为深层次的转变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理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罗干同志《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奏响了新的机构改革的序曲,机构改革成了这次人大会议的一大聚焦点,全国上下给予了广泛充分的关注.从新角度总结我国82年以来的三次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考察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败得失,一定会帮助我们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更认清方向,少走弯路.误区一:政府机构越少越好,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集中体现在被媒体颇为肯定的一句口号“小政府、大社会”上.大社会当然是必要的,但“小政府”(所谓小政府,当然政府机构很少,管得很少)却是不太妥当的提法.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关系日益纷繁芜杂,政府的社会职能激剧膨胀,范围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国民福利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文化进步等许多方面.即使在当今西方各国,也已很难见到机构少、职能少的“小政府”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后的政府仍负有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重要经济管理职能;此外:改革后政府将把社会职能的一部分让渡给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但仍保留了政治、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根源分析政府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上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不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它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当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就必然地要引起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我们认为,政府机构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是改革的深刻根源.纵观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中的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钱其智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整个行政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搞好地方机构改革。既是巩固深化中央机关机构改革的需要,也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地方政府分省、市、县、乡四级,地域广大,区...  相似文献   

18.
据悉,自1983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进行了5次政府机构改革。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这5次机构改革从当初简单的精简机构、减少人员,逐步发展成为深层次的转变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理政府到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应对W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丽  易欣 《行政与法》2003,(1):66-67
加入WTO后,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尽快适应WTO的规则需要变得更加迫切,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暴露出明显不适应这一转变的种种弊端。本文试通过对现行审批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WTO的需要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建议,使行政审批制度能尽快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党风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涂譞 《法制与社会》2010,(20):151-15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我国政府机构内部改革的又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对已有体制进行的又一次纵向深入发展。在全球化政府再造和区域协同政府构建的双重背景下,大部制改革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大部制改革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从而探索了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合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