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清朝贪官的真实写照。谁想到历史的车轮转至今天,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原局长丁振武比古代贪官更有过之。他在职 8年,疯狂为自己聚敛钱财,从 1993年至 1999年,先后收受有关人员所送的人民币 165 8万元。身居要职的丁振武,是一个 20世纪 60年代从著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是怎样从一个正局级堕落为阶下囚的呢 ?其蜕变过程发人深省 !在“小小意思”中失足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同样,丁振武也非一开始就自甘堕落的。现年 57岁的丁振武, 196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1981年就当上了广州…  相似文献   

2.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清朝贪官的真实写照。谁想到历史的车轮转至今天.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局长丁振武,比古代贪官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职8年,疯狂为自己聚敛钱财,从1993年至1999年先后收受有关人员所送的人民币165.8万元,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元。2001年5月17日,丁振开被押上法庭公审。身居要职的丁振武是怎样从一个正厅级干部堕落为阶下囚的呢?其蜕变过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纪贺 《纪检与监察》2003,(11):21-23
2003年4月8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山东第一贪”潘广田受贿一案。称其为“山东第一贪”,倒不是因为他受贿数额在山东独占鳌头,论数额他自然比不上全国那些“著名”的贪官,也远比不上山东省内一些“落马”的贪官;潘的“第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查处的级别最高的贪官,也是全国查处级别最高的无党派人士、非中共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1):75-77
在党的十八大后汹涌澎湃的反腐潮下,我们将目光对准贪官出事前这一特殊而敏感的时间节点,梳理了从2003年4月到2013年4月,10年间曾引起广泛关注的10名外逃贪官事前准备情况,揭开“外逃贪官潜伏期”种种谜团,为进一步打击贪官外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17年里,还有不少在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工作而没有担任驻外大使的将军外交家。他们是:李克农、马文波、柴成文、徐介藩、丁荣昌、边章五、吉合、韩振纪、潘振武和丁甘如。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2,(4):57-58
张铁在2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从1991年到2009年,走过19年贪腐之路,江西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县委原书记汤成奇,近日被一审判处死缓。贪污3901万余元、受贿350余次,这一腐败个案再次让人思索:从开始贪腐到受到查处。少数贪官的“潜伏期”为何那么长?与漫长潜伏期相伴的,是汤成奇平坦的仕途。从镇长助理到镇党委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再到副市长、市委常委……每一步都是“带病任职”。有着漫长潜伏期的贪官,并不只汤成奇一个。  相似文献   

7.
水风 《廉政瞭望》2014,(23):1-1
从事反腐败新闻报道近20年,贪官是接触最多的报道对象之一,今时今日尤甚。一天突然发现,对这个群体的媒体叙述,随着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贪官不是人.到人是怎么变成贪官的。  相似文献   

8.
从廉官变贪说起□肖璋玉生近来,新闻媒体报道了几则廉官蜕变为贪官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的轰动。有人感叹,有人惋惜,也有人大惑不解。其实,廉官、贪官并不是天生的。从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廉官不一定始终是廉官,贪官也不一定始终是贪官,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贪...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李铭葵 《党课》2006,(5):44-46
为什么有些贪官能隐藏那么多年,甚至边腐边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反腐败机制的缺失,也有许多人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的冷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些贪官非常善于用假象欺骗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是在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人格、良心,最后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但是贪官们可不会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贪官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而叹为观止。有人对此作了一番研究,总结出贪官十大腐败假象,以期人们能够透过贪官的画皮看到他们丑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辛传 《求贤》2009,(1):50-50
中国反腐利剑出鞘:从1998年至今的10年间,陈希同、陈良宇、王怀忠、丛福奎等一批形形色色的贪官被绳之以法,贪官们也同时创造了众多五花八门的中国贪官之“最”……  相似文献   

12.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党课》2010,(11):125-126
近年来,差不多每天都能从媒体上读到有关贪官的报道。贪官的贪腐“事迹”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贪官们有三大共同的爱好:藏钱、高档消费、搞女人。 先说藏钱。贪官没有不收礼的。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各式各样的钱。贪的都是些不义之财,这种钱是不能公开的,更不能放在明面上招摇。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4,(1):44-45
据2003年11月8日的《检察日报》报道:很多贪官现形,不是被查出来的,而是被偶然牵出来的。一、“离”出来的。每个贪官的背后至少有一个或几个贪婪的女人。河南省驻马店市某乡党委书记张学峰当了官以后,包养情妇,并要与妻子离婚。其妻一怒之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汇》2010,(5):54-54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在向我们走来。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振武道路的90年,是带领人民不屈不挠奋斗。  相似文献   

16.
“贪官大多出身苦”被作为一个特点提出来,最先于去年7月25日《检察日报》署名周建达的文章《贪官的八大特点》,随后又被作者兰帆几乎全文引用并刊登在《青年参考报》上,再后兰帆的这篇文章被《政工研究文摘》2000年第五期摘录。此语先后被三家报刊(笔者所看到的)刊登,可见其影响力和影响面。笔者认为,“贪官大多出身苦”作为贪官的一大特点,不仅提法很不妥当,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贪官大多出身苦”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为郑重起见,现将周建达《贪》文中对这一特点的文字原文抄录:“六是贪官大…  相似文献   

17.
杨涛 《党建文汇》2008,(10):28-28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求,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艾冰 《廉政瞭望》2013,(22):21-23
2013年9月29日,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山案开庭审理。曾潜逃加拿大9年,被控8项重罪,高山受审,将外逃贪官这一特殊群体再度置于聚光灯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加大,从地方到中央,一批批贪官被清除出干部队伍,有些被判了刑,有些甚至丢了脑袋。这可真是大快人心。透视这些官员的落马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贪官们其实日子也不好过,有些甚至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贪官的心中有“十怕”。一怕纪委,纪委无情除邪恶。怕纪委、怕反贪局,所有贪官皆如此。贪官多是由纪委“双规”后,查出其罪行,然后交司法机关处理的。纪委是我们党的专门反腐机构,是贪官污吏的克星,而且纪委一旦抓住贪官的“狐狸尾巴”就不松手,不少的窝案、串案都是在纪委的穷追深挖下破获的。湛江特大…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08,(9):17-18
反腐30年,任重道远。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狡猾的贪官终有现形的一天。本刊组织专家回顾反腐历程,评选出了从1978年以来具有典型性的十大落马贪官。他们有的权倾一时,有的敛财无度,有的沉湎迷信,有的举家外逃……法网恢恢,他们的名字被定格在了反腐30年的标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