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些木讷,有些内向,总皱着眉头思考玄奥晦涩的数学问题,走路没准还会撞在电线杆上,这也许是许多人心中给“数学家”描绘的一幅“漫画像”。数学真的离我们那么远吗?数学家都那么古怪可笑吗?8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将迎来4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届时人们可以一睹其群体风采。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2,(31)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于8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预计将有4000位左右海内外数学家出席会议。首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以后,每4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已成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会议组  相似文献   

3.
他的名字有点拗口——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8月2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当大部分记者用闪光灯“围攻”另一位菲尔茨奖得主时,我转身把相机对准了这位年轻的数学家,他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将菲尔茨奖颁给了洛朗·拉佛阁和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另一项同样引人注目的数学大奖“内万林纳奖”由迈度·苏丹获得。  相似文献   

4.
1742年,供职于沙皇俄国外交部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他的好友、德国大数学家欧拉的通信中,提出关于正整数和素数之间关系的两个推测——“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他大概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的几百年间,他这也许是得自一闪之“灵感”,也许是得自苦思冥想的推测,竟魔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史上 ,有六位华裔人士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也有不少以中国人命名的科研成果 ,例如 ;“钱伟长法”中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在力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 ,国际力学界将这种解法称为“钱伟长法”。”“华—王方法”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与数学家王元 ,1959年以后开拓了用代数数论方法研究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新领域 ,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一王方法”。“侯氏制碱法”中国已故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世界上首创联合制碱法 ,被国际碱界称为“侯氏制碱法”。“王氏定理”西北大学教师王戌堂在…  相似文献   

6.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7.
台湾旅美数学家陈文成博士,最近从美国回到台北探亲,不意竟横遭迫害,伤痕累累地陈尸于台湾大学校园。这起血腥的暴行,发生在自称是“民主”、“法治”的“天堂”台湾,时间是1981年7月3日凌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7)
直觉主义逻辑是基于布劳维尔在数学中的直觉主义观点所确立起来的逻辑主张。这种逻辑主张逐渐被哲学家、数学家所接受,甚至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直觉主义逻辑批评和质疑了经典逻辑的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一种著名的非经典逻辑。  相似文献   

9.
汤华 《瞭望》1984,(51)
今年夏天,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在美退休后正式接受中国教育部何东昌部长的聘约,到天津南开大学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 就在陈省身来华履新期间,八月,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多名优秀数学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在北京大学聚集一堂,聆听陈教  相似文献   

10.
易杳 《瞭望》1989,(11)
中国的基础研究将出现新的“断层”,这在蔓延着“危机意识”的中国科学界已不再耸人听闻。在数学家杨乐看来,如果目前的环境条件不能很快得到改善,至多15年,中国的科技事业将是苍白无力的,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将是苍白无力的。 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曾在1978年苏黎世国  相似文献   

11.
古平 《瞭望》1988,(49)
逆境中的痴情 1987年春,“全国数学方法论学术讲演会”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举行。 在担任主讲的5位数学家中,有一对形影不离的师生——著名数学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徐利治和南京大学副教授朱梧槚。他们不仅以出色的研究成果赢得人们的尊重,而且他们之间那带有传奇色彩的师生情谊也令人敬佩。 30多年前,朱梧槚在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读书,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84,(15)
本刊这一期发表的《建造中国的“通天塔”》一文,公布了胡耀邦同志写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封信,值得大家好好地读一读。胡耀邦同志在这封信中借用了古代巴比伦人建造“通天塔”的神话故事,勉励我国的科学工作者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建造中国的“通天塔”而  相似文献   

13.
2001年 2月 19日,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获得这一殊荣的是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银发满头、精神矍铄的吴文俊先生向记者描述了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我能获奖有些出乎意料,当然感到非常荣幸。去年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一奖项的设立,当时我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没有想到数学家能得这一奖项,我能获奖不但是对我的非常大的鼓励,而且涉及我国对数学地位的评价问题。”   袁隆平院士是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得奖既是鼓舞,更是鞭策。这个奖是奖给农业战线…  相似文献   

14.
听说黑龙江省要成立优选法、统筹法研究会,这“两法”的创导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十分高兴。虽然他正在贵州讲学,却千里迢迢地赶到哈尔滨。 得知华老要来,正在哈尔滨的原市委副书记、现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王崇伦退了返回北京的火车票,要见见华罗庚,同他谈谈在生产豆腐中运用优选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一生倾情事业,淡泊名利。为表彰他对数字研究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消息传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部很激动,想好好庆祝一下,  相似文献   

16.
七月里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北京友谊宾馆访问了丘成桐教授。年仅三十五岁的丘成桐,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终身教授。去年八月,他作为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士奖。丘成桐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解决了美国科学家卡拉比提出的“卡拉比猜想”以及多复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几个猜想,因此蜚声国际数学界。  相似文献   

17.
华俊东 《各界》2011,(4):19-21
2010年11月12日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初冬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幢家属楼,敲开了华罗庚的长子、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主席华俊东先生的家门,听他讲述了父亲辉煌而又曲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5,(Z1)
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反映了我国激励科学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还存在缺陷。长期工作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高级工程师蒋春暄,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数论,经过30多年的努力,用独创的全新的数学方法,解决了世界公认的几大数学难题。在被国内一些数学权威贬作只是一堆"垃圾纸"之后,他把论文寄到美国,立刻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桑蒂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予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作为日常用语,指音信、消息,作为科学术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消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报道。信息在不同的科学中有不同的涵义。信息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申农认为:信息是组织程度,能使事物有序性增强,减少破坏和混乱。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有秩序的量度”,一个系统的组织程度越高,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不同事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