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会战     
张发奎 《世纪行》2015,(4):28-31
<正>确保赣鄂门户南京失陷后,许多失败与悲观主义者,有下述种种颓丧的论调——以为敌人的军事行动,将告终止,而代以外交的谈判;他们以为敌人的企图,不是彻底的侵略,乃为取得某一种利益上的有限目标,或寓以惩警的态度,并有认为我们的野战军力,经过淞沪、南京与平汉路各会战的损失,业已支离破碎,无余力再行继续作战了。然而,从这一个经过四个月余的会战的事实,证明了敌人侵略的野心,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2.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超过100万的兵力防守武汉,以抗击入侵日军,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纵横数千里。  相似文献   

3.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超过100万的兵力防守武汉,以抗击入侵日军,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纵横数千里。  相似文献   

4.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超过100万的兵力防守武汉,以抗击入侵日军,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纵横数千里。  相似文献   

5.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超过100万的兵力防守武汉,以抗击入侵日军,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纵横数千里。  相似文献   

6.
南昌会战,抗日战争中1939年3月至4月,中国第九战区军队在江西南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的防御战役。战前形势南昌,江西省会,东依鄱阳湖,西傍赣江,是南方水陆交通的要道。它既掩护着联系第三、九战区的浙赣铁路,又是中国方面集结重兵、威胁沿江日军的战略基地,对长江一线的日军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南昌城郊还有飞机场,中国空军经常轰炸在长江中航行的日本军舰,日军甚是恼火。因此,占领武汉之后,为巩固占领地、维护长江中下游交通运输线,日军选择南昌为第一个进攻目标,决定发动南昌会战。武汉会战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曾试图攻击南昌。由于日军第…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武汉通史》精要连载之八,主要介绍了“七七”事变后国共再度携手、共同抗日,进行武汉会战,以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统治,解放武汉等史实。  相似文献   

8.
<正>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大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日军纠集100余万兵力,从海、陆、空各方位立体进攻武汉。负责指挥江南地区作战的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黄埔1期教官),负责指挥江北地区作战的是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战区和第9战区共动用了130个师和海、空军各一部,共约100万人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麓布兵防御,开始了抗战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日军损失最为惨重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  相似文献   

9.
湖北武汉是中国近代最早兴建钢铁工业的地区。汉冶萍公司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阳夏一厂,冶萍两山,为全国富强命脉所系。”其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为中国所仅有。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历史,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惜乎办理不良,营业日就衰败,终至沦为日本钢铁工业的原料开采机构。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建立战时工业的需要,断然决定对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实行征用拆迁,另在大后方创办新厂,以树立国防重工业的基础。依靠武汉会战赢得的宝贵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湖北钢铁工业完成了重要工业装备跨区域转移的空前壮举,从而奠定了大后方钢铁工业的基础,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代名舰中山舰先后参加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附载着孙中山先生爱国救民的光荣革命奋斗历史,而且在抗日战争中勇战强敌,壮烈殉难于长江武汉金口段。它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人民抗日御侮的历史见证,表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山舰殉难沉江58年后,1997年其被打捞出水,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舰的保护陈列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5,(3)
<正>1938年6月,徐州会战结束,侵华日军打通了津浦铁路,将华北华中联成了一气。随即调集重兵,在水面舰艇配合下,沿长江两岸溯江西进。南岸陷马当,攻九江;北岸占潜山,经太湖,图黄梅,攻击矛头指向武汉。为了保卫武汉,中国军队组成以陈诚为首的武汉卫戌总司令部,调集40多个师部署于武汉四周,准备与敌决战。此时,由郭汝瑰任参谋长的第54军(军长霍揆彰)也被列入武汉防卫军的序列,驻在武昌以东约50公里的葛店一带,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构筑被视为样板  相似文献   

12.
武汉会战是改变抗日战争进程的重要会战,作为战时首都的武汉,理应建立相关的纪念场馆,以铭记这段历史;纪念馆选址可在蛇山,蛇山可因此成为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及抗战文化的结合体;通过会战的展览及相关研究,一则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汉会战,并对抗战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二则可以对蛇山抗战文化遗址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因为城市建设和官员主观意志对抗战遗物的毁损;三则带动抗战遗物的收集与整理;四则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同时,还历史本来面目以及挖掘历史中被忽略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建设武汉会战纪念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4)
正1943年11月,以开罗会议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局已定。抗战时期活跃于东南前线的台湾义勇队(图一)的活动亦渐进入尾声。兹就闻见所及,记台湾义勇队1944年至1945年的部分事迹。1944年3月1日,"台湾义勇队第三巡回组抵达安海,全体赴南安石井乡,致祭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主祭人为台湾义勇队副总队长、第三组组长张士德。  相似文献   

14.
忻口会战     
《黄埔》2015,(2):10-17
忻口会战是平津失陷和淞沪会战开始之后中国军队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18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为副司令)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  相似文献   

15.
常德会战     
《黄埔》2016,(1)
正1943年11月初,日军调集7个师团约10万兵力进犯湘鄂西的常德地区,我军集中第6战区和第9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约21万兵力迎战。我军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12月20日,会战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计毙伤日军4万余人(毙1万余人)。我军伤亡5万余人。参加此役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师级以上指挥官有40余人,所指挥的部队主要有: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黄埔1期)、第  相似文献   

16.
上高会战     
《黄埔》2016,(1)
正上高会战(日本称"锦江作战"或"鄱阳扫荡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1941年3月,驻南昌的日本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第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我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第34师团扎进我4个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滨田以下日军  相似文献   

17.
湘西会战     
《黄埔》2016,(1)
正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战役、雪峰山大捷、芷江作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会战。1945年初,日军在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处于强弩之末,但侵华日军仍作垂死挣扎。4月9日,日军调集8万兵力向湘西进犯,我军在第4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指挥下与敌鏖战两个月。双方参战总兵力共28万余人(日军5个师团,我军9个军26个师),战线长达200余公里。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18.
鄂西会战     
《黄埔》2016,(1)
正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11军为打击中国第六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的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1943年4月,与欧洲战场盟军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反攻相呼应,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向日军发动了反攻。日本为摆脱困境,意欲从陷于泥沼中的中国大陆战场抽出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对付盟军,于是便加紧对我军的攻势。初夏,侵华华中日军第11军纠集第3、第  相似文献   

19.
南昌会战     
《黄埔》2016,(1)
正1939年初,中日两军围绕守卫与攻占南昌,在赣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争夺战。3月至5月,日军5个师团12万人从赣北进犯南昌,攻势极为猛烈。赣北属第九战区,中国守军为本战区所属的4个集团军10个军33个师,计20万人。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罗卓英以战区前敌总司令的名义负总责,是中国军队的总指挥。此役中,黄埔军人指挥的部队主要有: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黄埔1期教官)、第1集团军  相似文献   

20.
1911年5月9日,清朝末帝宣统皇帝之父,时任监国摄政王、代为海陆军大元帅的载沣,突然接到前一天刚刚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以及协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3人的奏疏。在奏疏中,3人声称难胜重任,恳请收回成命,允许辞职。载沣见了奏疏,极为不满,立即回绝了3人之请。谁知第二天奕再次上疏,仍要求辞职,并称,"诚不欲开皇族内阁之端,以负皇上者负天下臣民之望"。奏疏再被载沣驳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