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国际之所以帮助实现国共合作,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国共合作,促进中国革命,达到直接支援苏俄革命。共产国际在指导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思想,实际上给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埋下了根子。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身份与行动之间的逻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视角。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开启于两者对集体身份建构的努力,集体身份得以建构,认同是基础,但是国共双方在类属身份上的差异影响到了两者互动过程中对对方的认同程度,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始终矛盾重重并影响到集体身份的稳定,从而导致合作终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共双方敌对角色的互构,将双方引向多年兵戎相见的敌对状态,这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的一所旨在培养农民运动领导干部的新型教育学校。广州农讲所开始一共举办了六届,毛泽东分别担任了第五届农讲所的教员和第六届农讲所的所长。1925年至1926年,广东的农民运动处于大发展时期,毛泽东在广州农讲所期间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理清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问题,认识到了推动农民运动发展的重要性,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开始萌芽。这不仅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农民革命理论的开始,也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之始。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谭平山作为中共广州党组织负责人,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广泛团结国民党进步人士,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为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5.
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促成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 ,共产国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评价问题。然而事实上 ,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异常的少。共产国际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三民主义这样一个原本不应该忽略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共产国际与三民主义阶级属性的差异而导致的相互之间的隔膜与轻蔑 ;二是由于三民主义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性 ;三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内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造成的。共产国际在三民主义问题上所采取的这样一种“鸵鸟”政策所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国共合作的过早破裂。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是统一战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顺利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携手共同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牵引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第一次合作。但国共两党内都存在反对的声音,均被各自的"权威"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压制,双方有条件地达成党内合作。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对派逐渐走上分共的道路,一直在共产国际压制下的共产党,只能被动地等待国民党破裂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除了党内合作方式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共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中共三大是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并直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在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联合各方积极力量,共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法宝。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中共三大召开前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会议具体内容和意义、影响,重点是总结和借鉴中共三大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成功经验,助推新时代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历史性决策,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 一、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本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革命。第一次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在这次革命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