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阶级分析与评价,发现妇女运动是凝聚阶级、民族与性别多重关系的颇具张力的概念。劳动妇女运动和一般妇女运动是两个基本分析范畴。党对妇女运动的评价与态度随着革命形势而发展变化,充满辨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当19世纪末世界妇女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中国妇女运动受报刊舆论对西方妇女运动报道的影响而深受其启蒙,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一部分。晚清时期社会舆论已经形成规模,各种政治派别大多办有舆论机构,宣扬对妇女运动的立场和主张。通过整理这些报刊舆论,我们能够发现当时报刊刊登的各种妇女权利主张之间的区别。报刊等社会舆论对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主要是暗示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表现出多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误读、早熟、笼统等缺点。  相似文献   

3.
杨纯 《传承》2007,(8):106-107
国统区的妇女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运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系列妇女组织的创建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界妇女支持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妇女宪政运动和反击"妇女回家"论,为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向警予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早期杰出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她根据我们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建立中国妇女运动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她认为,我们党在组织领导劳动妇女运动的同时,必须重视一般妇女运动,采取联合并加以指导的方针;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我们党对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向警予分析了团结广大知识妇女,重视发挥她们的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知识妇女同劳动妇女相结合,并提出组织妇女团体,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她在组织妇女运动统一战线中作了大量工作。本文拟就向警予关于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对中国妇女运动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妇女状况的研究和理论探索开始的,大革命时期已经正式确立,苏区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农妇运动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妇女运动指导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精髓至今对中国妇女运动有着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研究,全国妇联于2006年2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初稿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秀榕以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出席了书稿讨论会。顾秀莲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在21世纪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修史,我们还面临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史学观点的挑战。她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撰写《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史》应该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妇女运动史与社会性别史的关系、妇女运动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创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戊戌妇女运动局限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妇女运动的局限也应从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入手,同时结合具体的历史考察.戊戌妇女运动的局限是存在较严重的性别盲视;但从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其局限在当时无可避免,并主要起了积极作用,故又有相对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妇女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然有其规律性,研究妇女运动,有许多理论和分析方法,笔者仅从经济学角度做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现象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就像其他形...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为,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建设要在妇女运动实践中进行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梳理,因而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五@四"时期有关妇女问题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其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理论背景.认为这一时期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女子解放",其基本含义是女子摆脱屈从男子的地位,获得精神和物质的自由.其理论背景较为复杂,有"天赋人权"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进化论、人道主义理论,而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几个分析范畴的产生"妇人运动"与阶级、妇女与劳工、妇女与社会主义、妇女与民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在以极大热情从事党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中国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除主持平民女校、指导《妇女声》刊物以外,他还译介国外有关妇女解放著述,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妇女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解放问题,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的著作,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李达在党的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做的贡献,对推动党的创建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对中外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从而清除了中外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宿命论错误,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批判还冲破了男女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传统性别思维模式,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立了多元并存、亦此亦彼的新性别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与妇女运动的关系是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1927—1937年中共中央及部分省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有关文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是“整体化”,即将妇女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部分”,而不是附属于党的工作的独立部分;并通过不断自省的方法,检查党的妇女工作的失误,使党的妇女工作理念得以实施;党的妇女工作的具体方法是深切体察妇女的特殊需求,并努力在革命进程中体现妇女的特殊利益。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对妇女运动的影响呈多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大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性别议题: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体现的性别角色之争、独身问题以及对贤妻良母主义的回应,通过反合并斗争对女性独立决策管理权的坚持,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清末关于国民意识中性别与权利之关系的问题,存在着正反两股相悖的思想潮流:一是少数男性女权主义者,尤其是个别先进女性,提出“女国民”的概念,认为女性当然具有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二是大多数人在探讨近代国民意识时,或是有意无意地忽视性别这个问题,或是贬低甚至否定女性的国民资格及其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文章认为,论者探讨清末女权思潮时,往往有片面夸大之处,因而并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更无法解释复杂历史的矛盾纠葛。其实,清末人对于女权的提倡与压制并存,双方的力量是极不成比例的,这样正反相悖的两股思想潮流,正是民初女子参政权运动得以兴起与终至失败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研究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的建构问题,发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与理论是"男性本质"建构的"科学"基础;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男性本质"建构的逻辑起点;强大、理性、"性"超于生存是"男性本质"的主要特征;"男性本质"的建构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其观点良莠并存,至今影响犹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解构"男性本质",促进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