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理论》2019,(10)
时代孕育思想,实践检验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我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经济含义: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中国将在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资产配置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内涵,新时代经济思想必将继续牵引我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具有现实依据,又具有理论依据;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又符合理论逻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8,(3):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做出的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超越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美好生活诉求,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增添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动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必须努力使人民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主人翁感;使人民在国家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民在多样化的差异发展中增强社会认同感;使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焕发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认识这一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人民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行动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社会生产变化是准确判断发展特征的核心依据;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整体性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一矛盾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一矛盾又规定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任务与本质特征,并发展形成为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对我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党、国家、军队各方面发生的历史性、深刻性变化,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科学和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是新时期以来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一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其内涵和外延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对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略做出重要的阐述,明确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史观认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重要论述的机理是实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向哲学认识论、实践方法论转变的必然逻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重要论述确立的逻辑起点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根本立足点是人民主体地位,价值遵循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抓手是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变革,破解的根本之道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实践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
董小君 《理论探索》2020,(3):96-101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视角,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处理好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处理好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生存性矛盾已得到解决,发展性矛盾日渐突出并渗透在一切社会领域,制约发展问题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长期性,是当今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形成和发展的总根源,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解决.解决这一矛盾,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性要素同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活力性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影响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大确立了"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针,将当前社会和谐建设视为从"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动态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深层矛盾:党的主张的正确性与行动的扭曲性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干群利益关系不和谐性之间的矛盾,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稳固性与一些领导干部和社会上"既得利益集团"不正当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党的政治优势与党内权力倒置现象之间的矛盾等.只有化解这些深层矛盾,才能找到当前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关节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21,(4):50-57
随着中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扎根本土治理经验的公共行政概念、话语、理论正逐步生成,学科已逐渐超越知识"拿来主义"的阶段,在理论比较、对话的基础上,进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公共行政话语时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资源。本文以我国新时代政党与政府治理实践及制度安排为基础,从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治理等三个层面,讨论近年来公共行政实践所显示的重要特征,分析新时代公共行政立足的价值理念,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逻辑意涵,致力于提取、概括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社会风云突变、各种思潮异彩纷呈并最终做出抉择的十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重建模式。伴随着军事上的凯歌行进,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轮廓渐显,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主导性思想文化,完成了40年代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18,(6):72-76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规定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配置的方案,对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具体要求,作为承担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必然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定。行政服务中心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需要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协同努力。除了需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突出重点以外,还需要加快网上审批步伐,切实把行政体制改革落到具体行动中。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仍然需要对“治理”做中国情境的整全性探讨以克服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碎片化倾向。要树立规避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立场,特别要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中国协商治理之本土化因素及其核心指归的梳理,凝练基于学术的中国协商治理之基本指导的理论精义,建构一种适应性的本土概念与理论体系,探索底线性的协商治理理解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使命。基于此,以什么形式实践协商治理,应交由党领导人民去完成。同时,要科学把握西方治理嬗变、理论适用性及其困境,科学认识治理中国方案的定位、中西方治理的本质差异及其体现。对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超越性之内在机理的研究,是解释与建构的尝试,是对情境的宏观考量,亦是阐明研究立场与实践立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旧矛盾是事物内部新的一方与旧的一方组成的矛盾,结构矛盾是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层次组成的矛盾.新旧矛盾的主要特征是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结构矛盾的主要特征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旧矛盾的主要作用是为事物发展开拓空间,结构矛盾的主要作用是为事物发展积蓄力量.解决新旧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斗争,解决结构矛盾的主要方法是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对中国人处于"站起来""富起来"时期文化成果的进一步推进。回顾过往的每一个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文化都处于激烈的争论中。借助20世纪30—40年代的学术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不同看法,便能够理解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着从纯粹文化争论进入文化的现实这一历史辩证法的思考方式。实质上,当我们进一步以历史辩证法的视域考察文化(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不仅验证了共产党人始终要求对文化现实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新文化建设要在社会主义原则内保持文化的开放性,从而以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性旨趣,在启蒙与传统之上寻找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