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
清朝晚期,笔山书院三次重建,文脉不断,并在最后一次重建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时至今日,笔山书院精神依然影响着兴义人民。笔山书院的文脉也一直在这里流传,特别是在笔山书院旧址上兴旺起来的教育组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等学校,更是从不间断地为地方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黔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笔山书院精神、文脉的继承者,虽然名字已不再以书院相称,但仍然继承、光大着书院的优良传统。"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精准务实的办学定位,为笔山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再次创造辉煌定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关蕾 《学理论》2012,(23):179-180
清末民初吉林近代教育蓬勃发展,尤以新政时期为盛。这一时期,清政府提出庙产兴学的政策,虽然对吉林地区教育的影响远不及中原和东南沿海,但是此政策的实施对吉林社会的移风易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意义。以吉林为例从庙产兴学的缘起,吉林地区对该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入手,旨在剖析庙产兴学对吉林近代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3.
书院的改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档案政书、方志、地方志等史料的梳理,对盛京书院发展的状况、改制的背景、历程、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盛京地区书院改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朱秋菊 《学理论》2012,(1):103-104
随着清末"新政"在全国的推行,黑龙江地区的教育改革顺时而势地拉开了序幕。在这场空前的历史剧变的影响和推动下,黑龙江地区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化不同于科举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模式,也不同于各民族所接受的以"国语骑射"为核心内容的旗学教育,而是一种以汉语教学为主,以普及近代科学知识为宗旨的新式教育体制。新式教育的推行促进了黑龙江地区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
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白绍达 《学理论》2010,(26):167-168,184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师资缺乏是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民国政府将边疆地区划分为若干个边疆师范区,将绥远、宁夏划为一个边疆师范区,设立了国立绥宁师范学校。在当时,为培养宁夏、绥远地区师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燕 《学理论》2012,(24):115-116
时务学堂是近代维新派创办的鼓吹变法、造就维新良才的代表性学堂之一。在近代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学堂的历史教育,尤其是外国历史教育起到了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尤其是外国历史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务学堂历史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柏林 《学理论》2012,(28):137-139
清末,学部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省的文化程度,而且还在民族和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带动了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近代化的发展。主要探讨学部设置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剖析学部的设置对于黑龙江省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于新式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以加快边疆省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借鉴古今中外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近代实际,创立了颇具中国近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倡导西学;兴办新式学校;进行全民教育等,不愧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知者。  相似文献   

11.
杨景玉 《学理论》2009,(20):245-24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警政建设经验的积累和对警学理解的加深,近代中国当局很快发现统一与规范警察教育的必要,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受警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中国社会顽固的等级制观念和长期的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政治传统的影响,近代中国警察教育还表现了鲜明的层次与系统性,且愈到后期,愈为典型。近代中国警察教育在办学的统一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方面的一些经验颇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戊戌妇女解放思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开启了近代妇女教育的先河、推动了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唤醒了近代女性的觉醒。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妇女解放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近代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启动较早、省府支持、师资优秀、课程新颖、特色显明、成效突出,不单是中国近 代行政管理学教育先行省份之一,教育水准也居全国前列。研究近代湖南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史,对于再造湖南行政管理学教 育的辉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教育思想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有各自的特点,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成效。在近代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一种可贵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水梓是甘肃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亲历了甘肃教育近代化的转型过程,在科举改革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在西学东渐时,对教育工作的改进;在中西合璧时,对教育思想的融汇,通过这一系列教育的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教育思想和体系的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侯琳琳 《学理论》2013,(13):157-158,164
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内部蕴藏的中华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积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续写当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建设富饶黑龙江的时代重任。历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针对黑龙江地区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较具特色的几点历史文化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北是回族重要的聚居区,近代以来回族社会面临重要的社会转型,回族教育也随着社会转型而产生了变化。由回族传统的经堂教育转变为新式教育;由单一办学形式变为新式回族学校多样化办学形式;由单纯的不允许回族女性接受教育到设立女子经学和女子学校,这是近代西北教育的重大变化,也为以后的西北地区回族女性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奉天省全面地开展新式教育,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模式。在省内教育机构的督导下,各地相继兴办起小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各类专门、实业学堂,以及师范学堂,开始传授近代科技文化,并且首度派遣留学生赴国外求学,奉天省初步地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代铁路警察教育的基本历程,有助于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近代路警教育的时代特征与不足。清末是铁路巡警教育的萌芽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铁路巡警先是开展零散的“闲时教育”,而后津浦铁路成立了铁路巡警教练所,成为专设路警教育机构之开端。北洋政府交通部曾两次设置中央路警教育机构,但均因经费支绌等原因而取消,中央路警管理机关对路警教育的规划也未真正实施。京汉等铁路巡警教练所的存在是北洋时期路警教育的重要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道部致力于对路警教育的整理和统一,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建构和教育弊害纠正两个方面。抗战开始后,对铁路警察的管理机构因战局变化而多次变动,路警教育陷于停滞。概言之,未能持续办好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央路警教育机构是中国近代路警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是中国近代路警教育不成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