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总结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特色经验,可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一、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新加坡长期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策,并在两者产生矛盾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1.环境法治建设新加坡成立了城市宜居研发中心,注重吸收和运用国际领先的环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6)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含义、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的阐述,指出了该理论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中的作用,揭示了该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摄取、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三赢",循环经济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4.
韩桂友 《求知》2014,(10):54-55
<正>循环经济是破解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从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治理"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式流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升级,从而达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速度的日益加快,资源过度开采以及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随之而来的生态治理需求,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向限制工业增长的生态范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经历着:行动场域从经济增长到生态环境治理的变化;治理策略从增长机器到城市治理联盟的转换;发展策略从"发展型战略"向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者战略"的转型。通过对河北省一个县级市环境治理案例的探讨,可以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在应对环境治理的战略转型过程中,会受到行政和财权的发包制、监督与激励、横向府际关系的博弈与冲突等三种因素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由地方政府、民众、企业等行动主体组成的协作治理网络,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调整的必然趋势,习近平通过长期实践和深度思考形成了其数字经济发展思想。习近平数字经济发展思想,萌芽于"数字福建"的战略构想,孕育于"数字浙江"的决策部署,形成于新常态下的巨大变革,发展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出发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落脚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是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关键议题、基本路径三个维度对习近平数字经济发展思想,核心要义予以深刻阐析,在有序高效恢复经济活力、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世界数字化治理等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适应"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信任与个体的道德诚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话题。人们长久以来普遍相信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道德进步的观念受到怀疑,似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相携而来,经济增长的加快与社会信任及道德诚信的衰落相互交织。如何从理论上梳理、认知、评判  相似文献   

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其与国家财税政策关系密切.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财税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制约,主要表现为: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不足;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不合理.为此,财税政策应从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作出调整,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时代;为确保"十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机遇,切实重视科技创新,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如蠡县的制革、满城的造纸、清苑的冶炼等。这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壮大了当地经济实力,促进了社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是建立在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上的,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由此而引出的如何摆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引人深思。在工作实践中,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环保部门,常常遇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6,(4):64-64
《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8期刊登该刊记者陈泽伟的文章说,在日前由国务院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我国环保工作“三个转变”的重要思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文化视角看,古都西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在汉唐盛世就已跻身于"世界文明古都"之列.如今西部开发使这座千年都市焕发了勃勃生机,西安应发挥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围绕汉唐文化,打造西安城市的品牌和特色,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将西安建设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3.
田森 《瞭望》1993,(47)
马鞍山强烈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经验、业绩简直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在神州大地,有一些地方物质文明搞得不错,可精神文明却不能同步前进,还有,在许多地方,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马鞍山却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由注重环保本身向助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转变,由以污染防治为主向总量、质量、安全、服务管理转变,由以生产领域为主向全领域、全过程环境管理转变,是对未来5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设计,指引着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环保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生态概念伴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变化,大致包括与人分离的"自然"或"环境",为人所用的"资源"或"能源",与人相关的"时空"或"系统"和与人同一的"文明"或"观念"等。后者并非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对前者的跃迁和提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且在具体措施中分别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展开。而这四个角度分别与生态概念的四重内涵相互对应,充分说明其对生态的理解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有关生态研究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更作为一股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人类应对环境问题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发展方式。它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二种是环保主义的方式。它要的是一种停滞发展、保护环境的方式。第三种是绿色发展方式,是要求环境保护和发展要共赢。这三种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理解是各异的。首先看一下国内专家对于"绿色发展"是怎么定义的。从收集到的一些资料看,基本上是以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本质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包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反思而做出的一种清醒、聪明和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成长,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在接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探索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协调"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这一历程蕴含着思维逻辑、价值逻辑和认识逻辑等多重逻辑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奋进新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之镜:生态文明只能走自己的路;生态文明应从社会形态上把握,从战略全局上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路径;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考验着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程度和环境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程度的提高不会削减经济增长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多年来的污染存量累积,目前我国经济与环境矛盾仍十分突出。建议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扶持环保产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引致对发展与环保关系的再度思考,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寻求发展与环保的平衡点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逻辑起点。以此作为价值标准,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偏差与约束条件,并对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作出新的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