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全球化时代,人才作为特殊的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一种自然的市场机制。近年来,在经济增长乏力、生产结构僵化、就业环境不佳、世界范围内"竞才"激烈等影响下,台湾"缺才"问题日益突出。民进党当局为解决"才荒"的一系列政策,或不够接地气、或遭遇抵触,难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正>民进党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旨在解决台湾缺工问题的政策措施,看似面面俱到、对症下药,实则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微观分析,通过"一刀切"的方式调涨基本工资只会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并不能解决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中观分析,主导产业工作环境难以改善,必然对劳动力吸引力不足;宏观分析,缺工与失业并存的主因在于职位供给与失业人员的求职需求不匹配。因此,台湾缺工的症结是劳动力无法有效流动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台湾供水紧张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抑制经济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进党上台之后,虽承诺解此难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大多缓不济急,"缺水"同台湾社会诟病的其他"四缺"(缺电、缺地、缺才、缺工)一样,成为拖累台湾经济发展的顽症。一、时空错配致多雨缺水多雨却缺水。台湾地处亚热带,雨量丰沛,年均降雨量达2500毫升,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台湾地狭人稠,山坡陡峭,雨势集中,加之河川短促,大部分雨水流入海洋,总雨量可利用率只有  相似文献   

4.
郭大路 《台声》2024,(1):40-41
<正>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1月7日公布结果,“缺”字以第一高票获选。连日来,该话题在台湾社会引发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岛内舆论指出,“缺”字当选凸显了民进党执政不力的结果,完整反映出台湾民众的无奈心声。还有观点说,与台湾民众各种“缺”形成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什么都不缺”,他们唯一缺的就是“德”。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23)
<正>摘编自11月15日台湾《联合报》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最近检讨岛内缺工、缺才问题,以产业缺工达23万人为由,考虑开放"劳动移民"。台湾《联合报》11月15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这项政策,不仅未务实评估台湾接受新劳工"移民"的社会成熟度,且将恶化岛内青年就业低薪化的处境;若贸然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6.
<正>能源问题一直是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台湾民众环保意识高涨,要求台当局能源政策不仅要解决缺电问题,还要兼顾环保。核能作为清洁能源,本来是解决台湾能源问题的可行选择。但民进党囿于"反核"意识形态,上台之后执意推行废除核能的"非核家园计划",这种躁进的能源政策造成民进党当局在能源  相似文献   

7.
正推草机器人挤乳机自助刮粪机进入畜牧场台湾农业缺工的问题在少子化、人口老化的未来将更显严峻,导入智慧农业势在必行,于是,推草机器人、智能3.0人工挤乳机、自动刮粪机近年来纷纷被引进畜牧场,期望有效解决台湾农业严重的缺工问题。在台湾,要养出好牛、生产出好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台湾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并不适合奶牛生长,尤其成年牛喜欢干冷天气。加上干草  相似文献   

8.
正月前在出席工商业领袖"三三会"时,有记者就目前台湾出口和外销订单连续衰退的忧心现象,询问工总理事长许胜雄的看法。许理事长在回答时提及,台湾投资环境恶化,除了早先他曾提出的五缺(缺水、电、工、地、人才)外,特别提到还有第六缺,就是"缺德"。依据报导,他向记者解释说,"朝"野之间只执着于政党恶斗,完全没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气度,遑论为台湾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台湾当局为了提高农地利用率,缓解工商用地的压力,经过反复酝酿,实施了农地自由化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放宽对农地流动的管制,主要内容包括“农地释出”和‘“开放农地自由买卖”。“农地释出”属于农地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而“农地自由买卖”则属于土地在农业内部的流动。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台湾的农地管理已逐渐步入自由化的轨道,标志着从1949年实施至今的农地政策走入历史。这一改变对农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7)
<正>摘编自8月16日台湾《联合报》从两岸关系急冻,到台湾经济动能长期低迷及人才外流,乃至于近两周的红灯限电警戒,显示台湾正面临"灰犀牛"事件冲击。当前台湾的情况,如同被众多灰犀牛环伺般身处险境。然而,蔡当局仍旧让政治考虑凌驾于产业与能源政策之上,明知台湾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对岸密不可分,却刻意让两岸政策恶化。包括借教育等手段推动  相似文献   

11.
张中奎 《求索》2012,(8):114-116
清帝国设置"苗疆缺"官制的动因是为了稳定流官队伍,减轻其对苗民的剥削,加强对苗疆的统治。"苗疆缺"所涉及的官员品级和名称繁多,范围主要在云贵川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清政府可根据形势的发展,改变"苗疆缺"流官的数量及驻守年限。"苗疆缺"官制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制定支援边区/边疆的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为响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在浙江农村,近年来开展"坡地村镇"土地综合利用,在节约用地指标方面成效显著。本文从"地域活化"视角和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背景去审视"坡地村镇"土地综合利用这一政策,认为这是浙江基于自身土地资源禀赋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清代台湾土地开发完全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政府和官员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仅未给予支持协助,反而多方留难限制.然而,这种情形并非自始至终一成不变.从近年来新发掘的分廵台湾道张嗣昌所撰<廵台录>中对大甲西社"番"变事件善后的处理和官方劝垦"番"地的记载,以及减轻台湾田园赋税和开放移民搬眷入台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雍正年间政府对台湾的土地开垦政策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雍正皇帝重视农本,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台湾7月25日《联合报》蔡当局每一次端出一项"‘政策’或作出改革",都会使台湾人民愈发觉得台湾在离心离德,这实在是可悲、可憾的事。例如,台湾"‘行政院’侨务委员会"最近"拔除"了一些海外荣誉职的"委员"职务,其理由竟是因为这些人曾访问过大陆。台湾有关方面积极贯彻蔡英文的"反中"政策,却可能导致许多对台湾友好的老侨胞寒心甚至变心。这种"化友为敌"的  相似文献   

15.
王均寅 《今日浙江》2013,(16):54-55
普普通通的胶带纸,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就霸气十足的在台北故宫纪念品店卖断货,据说预购已排到了9月份。把生意做成文化,又把文化变成生意,这是"文创"风行的台湾的一个长项,成功的纸文创只是其众多文创项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6月6日至13日,笔者率浙江新闻媒体文化创意交流团赴台湾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参观访问和交流,感受到了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知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首先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而历史的发展却使香港、澳门先于台湾步入了"一国两制"的轨道。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范例。江泽民1995年1月发表的《为促进  相似文献   

17.
<正>4月26日,以"产业合作共享共赢"为主题的2017年四川·台湾产业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四川省省长尹力,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王屏生等出席推介会开幕式并致  相似文献   

18.
台湾"监察院院长"王作荣九月一日在《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台湾经济幸好有大陆市场这个吞吐港,才有今天这样稳定的局面。他建议台湾当局全面检讨对大陆的"戒急用忍"政策,以度过台湾经济衰退的危机。王作荣指出,台湾经济的繁荣很长一段时间有部分是靠大陆,有大陆这样一个市场作为台湾调节经济的吞吐港,这一点十分重要。自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后,台湾经济便很少有严重衰退局面出现,这是因为由大陆市场所吸收了。现在台湾当局正在"戒急用忍",假如众家商人都严格执行"戒急用忍"政策,那台湾现在的经济可能已经严重衰退了。好在  相似文献   

19.
台湾经济“四化”问题与两岸经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初期,在全球化、区域化大发展背景下,在两岸经济合作日趋紧密而政治对立不见缓和的矛盾纠结中,台湾对外经济层面凸现出"出口导向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发展战略泛政治化"等问题.文章对上述"四化"问题的现象和成因加以探讨,重点分析大陆经济成长对其产生的客观影响,进而阐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解决台湾经济"四化"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3月24日,台湾《联合报》发表该报记者孙扬明专访美国国安会前亚太政策主管奥森伯格的谈话。奥森伯格认为,增加台湾安全的最好方式是与中国大陆和解,因为一旦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最大的输家是台湾。以下是专访摘要。 记者问:台湾大选后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