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奕慧 《学理论》2012,(12):12-13
"哥白尼革命"是康德知识论最精粹的概括,也是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康德的鸿篇巨制《纯粹理性批判》又是康德整个知识论体系的展示,文章探讨康德怎样经过感性、知性、理性逐步展开而最终实现思想革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艳  石亚军 《学理论》2013,(6):32-33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验统觉原理,即我思作为先验思维规律去综合统一感性内容的原理,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原理,是知识论的最高原理。正是通过先验统觉原理的主客观演绎,康德完成了他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又明确提出,先验统觉就其自身来说,又是一先验分析命题。现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康德在批判了休谟的怀疑论,论证了先验统觉综合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之后,还保留这一命题呢? 先验统觉的综合与分析两命题到底各自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费希特哲学的起点正是我=我这个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分析命题呢?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5)
摩尔是现代西方新实在论和英国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创立的直觉主义伦理学在20世纪英国伦理学史上具有康德式的意义,因此被西方伦理学界称其发动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其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作,该书在纯粹理论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伦理学问题交替有机使用直觉主义分析法、绝对孤立法、有机统一性原理来论证和建构其直觉主义伦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他把研究人的认识形成作为哲学的中心,力图在主体认识和逻辑的关系上寻找一种新的思维形式。他提出并阐述了范畴体系,试图以范畴为形式,以先验图型为中介,从而达到知性思维与感性直观的结合。康德的范畴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范畴表、先验图型和知性的先验原理。第一,关于范畴表。康德认为,判断是一种知性的活动,而知性是一种把各种感性表象依据一定规则综合统一起来的能力,因此,要在判断活动中去寻找知性认识阶段的主体能动性结构。他认为,知…  相似文献   

6.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但是 ,这种“革命”却被现代哲学家B 罗素称为“托勒密式的反革命”[1] 。不管怎么说 ,康德哲学确实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可以不同意康德的主张 ,却很难绕开康德的问题 ,除非像分析哲学那样 ,把传统哲学的问题一概斥之为“无意义”(nosence)。古代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部分。这是因为日常现象和常识杂乱无章 ,而且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情况 ,难以满足哲学的解释要求。数学、逻辑学的发达表明古代希腊人理性相当发达 ,对…  相似文献   

7.
胡纯华 《学理论》2014,(4):78-79
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席勒美学不仅是对艺术的审美理论,更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哲学反应,后者是常被忽视的问题。作为政治哲学,他以审美作为政治自由的前提,批判康德在观念上导致了纯粹实践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并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自由理想与实践的矛盾是政治自由目的化。他用和解原则化解康德在观念上的对立,并将美育实践视为实现整体性政治自由的理路。他以感伤原则批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对政治自由的叛逃,并扬弃政治自由实践中当下与未来的对立,为政治自由赋予历史性维度。在此意义上,席勒政治自由思想构成通向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张"义务论"伦理学的方法,坚决反对西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伦理原则。他认为,正义是不受偶然的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的自律的理性人的一致同意,是作为理性的人的自我构建。这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是完全相契合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就成他批判反对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最有力的武器。罗尔斯从康德的自律道德原则出发,设计论证了他的《正义论》理论原点"原初状态"理论。  相似文献   

10.
"幻相"这一概念主要出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法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不仅给出了幻相的含义,还将幻相区分为先验幻相、经验幻相以及逻辑幻相。在这三类幻相中,康德花了很大功夫论述先验幻相。先验幻相具有自己独特的产生过程,并拥有独立的存在领域和范围,而且表现为不可避免性、整体性、功能的双重性这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罗勇 《学理论》2009,(32):63-64
一般地对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主体的作用研究、探讨的较多,并且在此部分中主体的作用也更凸显,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则不那么突出。但是,辩证的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体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其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特别是后来的实践理性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先验感性论为支点、以其时空学说为主要内容着重探讨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如何对主体即人的作用进行凸显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29)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中难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则是这一部分的开头小节,对此小节进行解读,对于文章的重要部分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便于解读§13小节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在20世纪遭遇到前所有未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迫使思想家们重新反思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多诺重新思考道德哲学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哲学并非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恰恰是真正的第一哲学。阿多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展开批判,并进而从中发现自由和必然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借助这一发现,阿多诺重新树立起理性的高贵地位,并重构了康德哲学中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以康德《历史理性批判》八篇论文中关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康德话语中关于自由和理性的阐述为中心,把握康德关于如何建立未来世界历史、民族和个人间德福一致的问题和永久和平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康德晚年关于历史哲学的论著仍旧贯穿了三大批判中对于理性和自由所悬设之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想象力。想象力作为一种把以前未曾存在的对象创造或者再生出来诉诸直观的心理机能可分为两类:再生的想象力和生产的想象力。在康德知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对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有过一场争论。谢林在他的"同一哲学"阶段试着将哲学最高原则置于比费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个"绝对"中,这个"绝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同时也非二者,而是二者的绝对"同一"。谢林把这个"绝对"称为"我",并赋予它一种自我认识的关系。荷尔德林反对建立基础哲学,对荷尔德林而言,"存在"必须与"同一"区分开,他认为谢林把"存在"与最高意义上的同一性混淆了,并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相似文献   

19.
汤姆·洛克莫尔是研究当代欧陆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现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他出版了《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著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围绕启蒙的谱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观念资源与卢卡奇的理性观等问题对话汤姆·洛克莫尔教授,这些讨论关注马克思政治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在历史语境中勾勒出启蒙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性图景。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康德"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而只有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的关联中才能真正理解康德的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为自由留下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对自由的实在性的论证却是在道德哲学中完成的,具体地说,康德是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即"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证明了自由的实在性问题.康德的自由的实在性论证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更为后人研究自由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