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0,(2)
破解执行难,对于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和树立法治权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十二届全国人大报告中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河南登封人民法院为破解执行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出"五化"执行工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使法院执行工作质效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2,(2)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阻碍司法裁判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掣肘,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联合查控机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对被执行人限制出境、投资、高消费等方式,迫使其自觉履行。但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民事执行后,实践中存在执行信息共享程度不够、执行系统的信息覆盖范围有限、执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效解决上述掣肘应当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集约化执行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促进民事执行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监视居住制度因其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广泛批评,一直有废除监视居住的呼声。最近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采取了保留这一制度并对其进行补充完善的作法。但是,监视居住执行方式无法准确把握、被执行人同住人的人权无法保障和司法资源的制约使监视居住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是通过立法上的补充完善无法解决的。因此,为了避免监视居住的异化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和对公民人权的侵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应废除监视居住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执行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执行难,应当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执行的情形。主要表现在特殊主体难碰、被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等方面。造成执行难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法律意识、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程度、相关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执行难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破解法院执行难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执行难”是我国执法过程中的“顽症”,已成为制约发展、贬损法律权威和法院形象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瓶颈”。破解“执行难”必须仔细分析其成因及后果。从深化认识、完善立法、凝聚合力、强化措施、完善制度五方面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在民事、经济等案件执行中,对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措施。”并按该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义务,逾期仍不履行的,可以拍卖或者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以保障申请人权利的实现。在通常情况下,按此程序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解决执行难有新招:限制赖债者的高消费●刘红建高晓明政治·社会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一些被执行人实际上有履行能力,但表面上向法院喊穷,暗地里却隐藏、转移、变卖财产,使生效的裁判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这些赖债者又往往过着奢侈的生活,甚...  相似文献   

8.
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民事执行制度建构、实践和调整的指南。当下正值我国第一部民事执行法审议之际,正确认识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总结过往民事执行的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民事执行法。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具有迅速、充分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确保执行的手段和程序的正当性,维持债务人的基本生活的多重性。长期以来化解执行难一直是我国执行工作的主线,但解决执行难不是民事执行法的目的,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是执行工作在特定时期的重点。在制定民事执行法的过程中,应从民事执行法目的的视角对具体制度的建构和调整予以审视,使之符合于民事执行法的目的,切实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9.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执行和解使得当事人的处分权在执行程序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其实质就是当事人通过协商变更了原生效的法律文书的内容,自行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从而使法院免于依职权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来实现执行终结,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民事执行和解的理论基础、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以及救济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民事执行和解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领域,学者已经采用“政策变通”、“选择性执行”、“基层共谋”、“政策梗阻”等本土特色明显的概念描述政策执行失败的现象.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为何与既定的政策目标相违背,政策执行为何频频失败,执行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该问题一直贯穿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文献.沿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综合路径,总结出现有学者主要从央地关系、街头官僚、行政体制、行政生态、政策性质、制度视角以及组织视角提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七种逻辑诠释.这些研究成果多着眼于个案,缺少理论对话,未能辨别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变量,距离提供一个实现共识性和普遍意义的逻辑图象仍有一定差距.利用正反交叉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揭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变量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宁波市审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削减审批事项和规范政府行为的审批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审改)是如何展开的,有哪些变量影响审改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变量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宁波市审改的政策过程分析,运用执行结构转换理论,对宁波市审改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了解释.认为审改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在审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改革决策团体和执行团体之间是权力互动的.执行结构转换和权力互动过程是影响审改政策执行成败的因素.在宁波市审改的案例中,削减审批事项的执行结构从"有限分权"模式开始,逐渐向"有限分权与关系主导互动"模式转换;在规范政府行为时,政策执行结构又从"有限分权与关系主导互动"模式开始,逐渐向新的"有限分权"模式转换.在不同的执行结构模式下,审改决策团体和执行团体运用各自的权力资源讨价还价、策略互动的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审改政策的执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我院率先在全市基层法院中试行了异议复核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行政机关的执行申请被正式立案后.审判人员须在3日内将《异议复核通知书》送达给被申请执行人,并要求其在5日内将填写好的《异议复核通知书》中的“异议复核表”返回给法院。《异议复核通知书》不仅告知申请执行的行政机关、执行事项、执行依据及执行期限,还专门设立了“异议栏”,被申请执行人可对申请执行人员提  相似文献   

13.
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当事人和案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不了由于执行机构的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而受到侵害,有效地防止这些侵害的发生,并对其予以法律上的救济,是各级人民法院在执行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执行救济制度基于此产生.我国的救济制度仍有需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0)
当前涉及房地产商败诉的民事诉讼案件较多,但这类诉讼的法院裁判,往往难以及时、全面地执行。执行难的大量存在,对法制社会的构建影响巨大,不仅使权利人的利益无法实现,也对司法公正和政府的权威、党的凝聚力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执行难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进一步蔓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整治。  相似文献   

15.
梁曦月 《学理论》2012,(24):95-96
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和刑罚执行监督机制的不够完善,我国在刑罚执行中出现了许多"暗箱操作"问题,致使一些应该受到惩罚的罪犯逍遥于狱内或者很快就通过减刑假释制度释放出狱。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法律严明性以及公众对执行机关的信任度,所以有必要建立刑罚执行公示制度,将罪犯狱内执行、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执行情况以及减刑假释的条件理由、运作情况、裁决过程和结果进行书面公示或现场公示,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6.
"执行难"这一社会问题严重损害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和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这一社会问题.需要转变执行观念、进行体制重构.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全部债权向执行程序的穷尽性转变,要由法院承受向当事人自行承担转变,要由职权推进向过程导向转变,要由片面追求案件执结率向完成案件任务数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托法》对于什么是信托、如何设立信托等基本问题作了规定,其中关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及其强制执行等内容,更是充分体现了信托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然而,由于信托的固有属性以及我国现行立法的某些疏漏,比如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其他优先权的关系以及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等,对于人民法院究竟如何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名下的信托财产造成一定困扰。基于此,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或措施,包括完善执行司法查控系统、建立统一信托登记平台以及强化对信托受益权的执行等,以此保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政策执行模式是当前中国政府和政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既有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着"集中式的政策执行模式"和"分散式的政策执行模式"的分歧。本文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成功关停小火电政策执行过程的考察,揭示了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的三个典型特征:"层级加压+重点主抓型"体制架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恰当的政策+高层的决心"构成政策执行到底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既有的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理论提出了修正:如果能够制定出恰当的政策,中国也可以是"诱导型体制";从执行方面看,中国兼有"职责同构"和"职责异构"因素;中国的政策执行模式兼具集中性和分散性,关键是构建政策制定参与机制和政策执行沟通协调机制,以发挥既有模式的优势并有效克服其不足。  相似文献   

19.
赵世明 《学理论》2014,(5):103-104
针对中国当今法律刑事诉讼的判决和刑罚执行的现状,同中国古代法律"官当"制度的对比,为了更好地贯彻法律刑罚平等,实现司法公正,对司法公平提出一些建议如下:在公开审判过程中做到更大程度的公开,披露更多的非秘密性案情;在执行阶段要切实保证犯罪人员的平等;法院要真正地做到独立审判。  相似文献   

20.
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都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行政权的公权性,才使其更有能力去对抗象征公平公正的司法权,而且一旦行政权与司法权发生矛盾,其危害性也更大!而判决的执行是一个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案件能否得到最终解决的关键步骤.因为判决所确定的权利义务是一种纸上的权利义务,当事人要想真正实现判决书上的权利必须通过执行加以兑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案件虽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执行,甚至是无法执行.一个案件在得到了公正合理的判决后却无法执行,这不能不说是司法的失败,是对法治的侮辱.试图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执行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