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0)
康有为为实现其政治抱负,在碑帖艺术观上提出"变法、变体"。推崇魏碑而力荐唐碑,追求艺术上的古朴雄强之美,以救帖学妍美媚俗之弊,从中体现其政治上的审时通变维新思想,使碑帖艺术观和政治观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张澜早年受维新思潮影响,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辛亥革命后,其建国思想由君主立宪转向民主共和。抗战期间及解放战争初期,他先后提出抗战建国、民主建国、和平民主建国的方案,主张走一条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路线",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后在国民党的打击迫害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终归破产。经过在革命与反革命、民主与反民主两条道路间的抉择,张澜毅然放弃了"中间路线",接受了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建国思想最终转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和慈善家。他的慈善观是其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富强救国为宗旨,把慈善问题作为治国安邦方略之一,在如何防灾备荒、济贫扶弱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真知灼见,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即批判性、开放性、先进性和人权性。其慈善思想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轫于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历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其整个发展明显呈现出继承与扬弃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与此同时,还显示出复杂性、现实性及不成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是继晚清洋务思潮之后兴起的又一主导性政治思潮.以近代报刊和近代学会组织为依托而兴起的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实现了对其之前洋务思潮的历史超越.本文以戊戌时期执舆论之牛耳的民间政论报刊《时务报》文本作为审视对象,集中探讨维新政治思潮相对之前的改良思想与洋务思想的超越性,以便我们更为清晰地把握和了解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和政治思想史上所作的历史贡献以及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后的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一次次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将不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救国,必先维新。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苦难和挫折中上下求索,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挺进。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一次次的探索和尝试无不以失败告终,昭示着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与此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产生了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主义和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等三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善良愿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煽动性。但是由于其空想的根本属性,最终难逃破灭的宿命。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宝贵资源,是真理与谬误并存的复杂思想体系,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双重性影响,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客观评价,并批判性地予以继承。  相似文献   

11.
"历史周期率"是抗战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交谈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社会个体、团体或国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往往能够励精图治、奋发向上,而在环境好转时却容易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直至衰亡。《共产党宣言》蕴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刻思考。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资产阶级从执政前"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到执政后"不能统治下去了"的惊天巨变,"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自己",表明资产阶级受到"历史周期率"的支配。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获得统治地位之后的资产阶级由"革命阶级"变成"保守阶级","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丧失历史进步性。更可贵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初步构想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途径,提出了"两个决裂"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国族"构建是晚清政治变革中的一大核心问题。康有为"国族"构建说的出发点,源于他对"保全"中国的强烈冲动。依托"去种界同人类"的乌托邦设想及"天下主义"的理论框架,并辅以文化、政治、物质整合之具体对策,康有为坚信,作为"国族"的动态、开放、融合的"中华民族"之构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康有为显然是文化族群主义谱系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一条新的"国族"构建之路--强调文化价值的整合,将"中华民族"视为超越族群关系的政治和文化象征,通过渐进的方式克服帝国内部多元族群及其政治体制所造成的分裂威胁,致力于实现超大型、多民族国家的近代转型,并为未来的大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戚青丽 《学理论》2013,(19):73-7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现象。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仍具有争议性和不成熟性的缺陷,但这种理论思想却在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前人异化理论的超越性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这种争议性和不成熟性有利于打破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促进后继者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两种共同体"思想,旨在撕掉资产阶级的温情面纱进而揭穿其虚伪本质。其中,马克思生动阐述了"虚幻的共同体"与"真实的共同体"的基本特质和本质内涵以及由此规定的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两种共同体"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指导意义。立足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习近平逐步提出和完善了"人民主体论",并据此在世界视域进一步勾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从而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宋恕的女性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期大部分维新志士相比,宋恕的女性思想有着较强的人道主义色彩、较弱的政治功利性和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根基的特点。宋恕以人为本的女性思想对后世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的哲学尽管前后差异巨大,但日新宗旨始终一以贯之。维新派通常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但谭嗣同具有革命精神,赞同法国大革命和"杀尽天下君主"的口号,并且为变法维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是最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的哲学从理论来源和内容构成上看则处于早期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建构与康有为一样以中学为主,在对平等的推进中陷入绝对平均的世界主义。这些都有别于严复和梁启超以西学为主,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自由。谭嗣同在戊戌启蒙思想大家中的位置较为特殊,与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之间构成了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康有为思想的相似度最高,与严复是民主启蒙的同调,与梁启超的关系则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18.
西方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具有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则、现代社会意识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层含义。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我们继承和改造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并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的新形态。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古人便用"均"字来表达平等的思想。《诗经》中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句子。春秋时期,孔子便在他的治国策中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淮南子》更明确给出了"平等、公正"的涵义:"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直到清末思想家康有为对平等思想也有论述:"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平等,作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理念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5)
思想政治教育是广电系统党政工作的核心,新常态下必须认识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广播电视系统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三弱三强"的问题,用延安精神加强广电系统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应继承延安精神的信念价值,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首要任务;继承延安精神的人本思想,把践行"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继承延安精神的求实价值,把贯彻求真务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继承延安精神的进取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新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