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83年清朝水师渡海统一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历来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然而,这一事件笼罩着诸多迷雾,例如是谁促成清廷下决心统一台湾?施琅是怎样出山的?施琅被封为"靖海侯"之后,为何福建总督姚启圣不服气?施姚二人在事后争讼不已,甚至连史学家也分成两派,至今仍可看到这种争议在延续。笔者研究原始资料后,发现争议在于学者不了解清廷的原始密件与决策过程。将这些内幕揭橥于众,是非便一清二楚了。  相似文献   

2.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内附清廷。尔后,中央政府在台设官治理、兴农垦荒。同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朝廷到闽浙地方官员都对台湾的农业生产十分关心,甚至关切到西瓜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铁 《思想战线》2001,27(1):53-57
清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传统的"守中治边"及"守在四夷".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清廷在前半期注重边疆的巩固与管理,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方面,清朝把移民与云南的开发以及实现人口合理分布联系起来,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平民移民垦荒运动.清朝还把云南看作国家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供给地,使云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1683年郑克塽投降之后,清廷采纳施琅等人的建议,将台湾列入版图,设立一府三县,并议定了台湾地方的田园赋则,作为征粮纳赋的标准。然而,由于历史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一赋则与大陆内地有许多不同之处。至雍正九年,清廷又允准台属自雍正七年起的新垦田园改照同安则例征赋,但有关的著述对这次赋则调整的记载却颇多歧异。本文拟根据有关的方志及笔记等早期资料对清代前期(乾隆以前)台湾田园赋则的若干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兼对清廷在田赋问题上所显示出的治台政策进行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晓波 《台声》2010,(11):46-48
<正>中国是台湾人民的血脉渊源、中国是台湾人民不可侮辱的尊严、中国是台湾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是台湾人民用生命捍卫的祖国,只有中国的再统一,才是台湾的真光复。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原点"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中国遂沦为列强刀俎之鱼肉,有识之士莫不认为非变革无以图强,然清廷因循苟且,欲振乏力。中国如何变革则有两条路线,一日革命,一日变法。至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是年11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1)
正达悟族群是台湾南岛语系唯一分布在台湾离岛的族群,是保存固有文化最完整的一支。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外海的兰屿上,人口约4000余人,是海洋民族,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并有飞鱼祭等岁时祭仪。达悟族群旧称雅美族群,源自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1897年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将兰屿称为雅美。兰屿在1877年始并入清朝,1998年,主管台湾少数民族事务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在  相似文献   

7.
第五章三国卫温将军大闹台湾记1900年前《三国志?吴主传》里有关卫温到夷洲的一段文字引起台湾学界的轩然大波。有人说东吴卫温、诸葛直根本没来过台湾。有人说隋朝陈稜没来过台湾。有人说郑成功、清朝、国民政府都是外来的。所以,台湾就像一颗形似番薯的巨大外太空陨石,1945年无声无息地落在中国大陆福建外海的太平洋上,于是这世上出现了一座岛被称为"台湾",台湾开始有了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1911年冬天,张先培等四位同盟会会员刺杀袁世凯失败壮烈牺牲后,京津同盟会支部军事部长彭家珍独自决定以一死去刺杀清廷显贵良弼,以挽回刺杀袁世凯失败的影响,替死难四烈士报仇。1912年1月26日,即张先培等四人牺牲后不满十天,彭家珍便毅然付之行动。良弼是清廷贵族主战派(即极力主张用武力平定南方革命党人)的代表人物,气焰嚣张,早就成为革命党人要除掉的重要目标之一。刺杀那天临近中午,身着清朝官服、怀揣炸弹的彭家珍,独自来到北京西四红罗厂良弼的住宅前。他掏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清廷驻奉天将领恭顺(良弼的好友)的名片,声称要面  相似文献   

9.
(古代部分)九公元1645年我国清朝时期,清军攻克江宁,但江北未定,明军间谍积极在城内活动,企图作为内应,收复江宁。但明间谍的活动被清军将领康喀勒和巴山侦破,他们“先期捕治”,挫败了明军的计划公元1647年我国清朝时期,投降清军的洪承畴率军南下,到了浙江一明鲁王来以海给他和另一阵将土宝国写了一封密信,封洪为国公,封土为候但送信的间谍谢完文被清将巴山、张大敌的军队捕获,将书信上报清朝廷。清廷认为这是“致谋设问”,下诏慰问洪承畴,同时还嘉奖巴、张二将一明鲁王苦心经营的离间计遭到失败公元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0.
谈谭 《理论月刊》2013,(1):111-115
十七世纪东南沿海的郑氏海商集团,在清廷"海禁""迁界"政策的打击下,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海上贸易逐渐萎缩,因而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生存困境。这段历史说明台湾经济的发展是与大陆紧密联系的。三百多年后,历史呈现了它的相似性:中国大陆仍然是东亚贸易中心、台湾对海外贸易依然高度依赖、台湾仍须加强与大陆的经贸联系。与清廷"海禁""迁界"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两岸在区域经济整合背景下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达成一项特殊安排——《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ECFA是两岸凝聚共识、特别是大陆方面展示善意的结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台湾经济成长率、有助于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而且将实现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互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清朝初年,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台湾,康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采取了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斗争方略有阶段性的变化,但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始终不动摇,坚持"议和招抚"的方针长期不变。康熙希望和平统一,但始终把军事准备作为"抚"的前提,并实施"力争民心"的斗争策略,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6)
正1895年4月17日,清廷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8日,《马关条约》"换约生效"。日据台湾当局将1897年5月8日作为"台民去就"的最后期限,逾期仍留在台湾的人民即被视为日本的"新领地人民",质言之,即被动地取得日本国籍、被动地丧失中国国籍。日本《有关台湾住民之国民身份令》(1896)第2条称:"至明治三十年五月八日以前未离开台湾总督府管辖区域以外之台湾住民,根据《马关条约》第五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20,(14)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两岸进行巡展的精彩瞬间、专家研究的丰硕成果、历史学者的深情寄语等内容,让更多的两岸同胞近距离了解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向公众进一步展现北京台湾会馆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尤其是科举入台过程与脉络的描述,展现了台湾文进士这一群体的风采和成就,客观总结了在清廷统一台湾后,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深远影响,表明了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台湾建省120周年,也是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10周年,国家邮政局于1月30日发行了《台湾古迹》邮票一套(5枚):台北府城北门、台南孔子庙、鹿港龙山寺、台南二鲲身炮台、澎湖天后宫。其中,"台北府城北门"和"台南二鲲身炮台"是福州人沈葆桢出任清廷钦差大臣抚台时主持建造的,而"鹿港龙山寺"更是源出于福建晋江安海龙山寺。  相似文献   

15.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16.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17.
正黎庶昌的外交自成风格,被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2014年是又一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迎来两甲子的120周年。此时此刻让人不免回忆起那段曲折苦涩的历史,也让我忆起我国清末外交家黎庶昌先生。他曾经两任清朝驻日大使,是一位外交风格独特、文采斐然的外交家,为清朝对日外交作出重大贡献。两赴日本就任清廷驻日大臣黎庶昌是贵州遵义县东乡禹门  相似文献   

18.
林金源 《台声》2014,(3):38-39
农历新春,岁次甲午。回顾历史,这是第3个攸关台湾命运的甲午年。第一个甲午1894年,日本借口出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清廷战败,被迫割台。日人武力镇压、殖民开发、“皇民同化”三管齐下,但从台湾被日本侵占的那一天起,台湾乡亲英勇不屈,  相似文献   

19.
彭必成 《传承》2007,(6):102-103
公元1683年,清康熙帝统一台湾。随后清朝在长达19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实施限制移民台湾政策。闽粤沿海之民迫于生计向台湾偷渡不绝,于是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移民现象——偷渡台湾。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解决当今沿海的偷渡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21,(9):47-48
正"这趟"筑梦温州"之旅,让我更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8月17日,"创业创新筑梦温州"2021台湾大学生实习实践月成果汇报会在浙江温州举行,在温州实习的台湾大学生通过作品展示、视频展播分享在温州实习心得以及生活体验,畅谈对温州的印象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