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奠基者,他的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史学、进化史观、因果律、辩证的英雄史观、倡导史学的科学化、新史学的自省性以及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这些是梁启超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3.
张石 《学理论》2010,(12):115-116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4.
李因笃是清初陕籍著名学者、关学大儒,在实学领域颇有成就.运用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阐述其治河思想的主要内容.他系统梳理了古代黄河治理的历史,总结出六条治河基本理念,评述了历代治河得失和十二家治河思想,提出十种治河办法和三项配套措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中国近代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他从文化史的视域考索了三百年学术的主要内容的流变,以通史的眼光、带着深沉的人文关怀,结合社会史,剖析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从中提炼出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为近代学术发展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新史学》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新史学》的政治意义黄敏兰梁启超的《新史学》问世九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多把它看作是一部纯学术性的史学理论著作。我们认为,虽然该书书名明确标出史学,书中也论述了史学理论问题,但究其实质并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学著作,而主要是、或首先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7.
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就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相似文献   

8.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9.
认真辨析和总结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成就,不仅关系到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道路,澄清人们存在的严重误解,而且关系到认清当前史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从通史、断代史、专史研究的成就,对重大历史问题认识的推进,整理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的巨大成绩,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尤应深入探索以下四项有效的研究途径:第一,贯彻发展观点,将创始时期的特征与以后的纵向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第二,确立整体观念,深入总结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邃哲理与高度审美价值;第三,贯彻“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偏颇之见;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阐释传统史学精华在历史变局面前所具有的应变力。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的变革是史学发展的根本变革,必然导致史学的深层次变化。西方进化论的传播,深刻地冲击着传统史书编纂的模式。中国的新史学思潮时期,史家在进化史观的指导下对史书编纂进行了具有成效的改造,出现了具有近代色彩的章节体历史教科书和崭新的通史、学术史、地方志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观的变革是史学发展的根本变革,必然导致史学的深层次变化.西方进化论的传播,深刻地冲击着传统史书编纂的模式.中国的新史学思潮时期,史家在进化史观的指导下对史书编纂进行了具有成效的改造,出现了具有近代色彩的章节体历史教科书和崭新的通史、学术史、地方志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朱芳慧 《学理论》2013,(14):246-247
作为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涉及美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并均有卓越建树,尤其值得世人瞩目的是他在教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程。王国维的教育实践,包括主编《教育世界》、参与并任教于中国建立最早的师范学堂、谋划建立师范学堂等等。王国维早期教育思想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教育实践又为王国维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先进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元 《各界》2010,(12):38-41
权威的历史书籍《剑桥晚清中国史》中,梁启超名字的出现频率超过任何一个帝后、权臣、学者。对后世学者来说,用“改良派”来概括梁启超的一生实在是太过片面。这个人物被研究了近百年,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梁启超终身不断学习,学术范围遍及国学、史学、文学、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美学、新闻、伦理、宗教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回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理论中的流变、地位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有助于我们清醒把握其主导地位,更有针对性地面对科研教学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与此同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史观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党史、史学理论等相关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和值得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朱新现的"论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文指出,自1978年起,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和挫折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石破天惊,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对内对外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党和国家的大事。总结党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洁非 《各界》2013,(7):43-43
中国史学一直不能摆脱一样东西,我们姑名之“义理”。这便是梁启超所说“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而已。”这个思路,是我们史学的鼻祖孔子开辟的。他老先生作《春秋》,终极目标不在历史事实本身,而在“使乱臣贼子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2)
作为近代中国卓越的新闻理论家和报刊活动家,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中心在于政治,他认为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以改造社会、引导民众为己任的民智启蒙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同时认为报纸主要是一个宣传与舆论传达的中介渠道,用于加强社会上下等级阶层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梁启超把新闻工作和报刊定位为国家机器和政治工具,这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一种传统,媒体直到现在都被视为促进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手段。梁启超新闻活动的最终目的仍然延续了"尊王攘夷""宣德达情"的儒家文化传统,这无疑给他的新闻思想刻上了深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并且影响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人。  相似文献   

19.
彭忠富 《民主》2012,(8):51-51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蜚声中外。只不过他不像“戊戌六君子”那样俯首就擒,而是选择了流亡国外,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的梁启超一世英名。  相似文献   

20.
华嘉 《民主》2012,(5):20-21
陈垣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宗教史研究上成就空前,在元史研究上超越前人,有继往开来之功,而且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卓有建树,在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避讳学、史源学诸多领域发前人所未发,取得了开创性成就,饮誉海内外,被称为"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毛泽东曾称他为"国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