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月前在出席工商业领袖"三三会"时,有记者就目前台湾出口和外销订单连续衰退的忧心现象,询问工总理事长许胜雄的看法。许理事长在回答时提及,台湾投资环境恶化,除了早先他曾提出的五缺(缺水、电、工、地、人才)外,特别提到还有第六缺,就是"缺德"。依据报导,他向记者解释说,"朝"野之间只执着于政党恶斗,完全没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气度,遑论为台湾  相似文献   

2.
正能否提供足够的产业用地,是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台湾土地供需失衡、使用效率低下,农业工业用地不分,加之全台土地清查尚未完成,跨部门管理难以整合,致使土地政策窒碍难行,产业用地供应"不缺而缺"。总体看,台当局现行土地政策仅可略微填补土地缺口,但无法真正解决"缺地"难题。一、民进党当局主要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民进党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旨在解决台湾缺工问题的政策措施,看似面面俱到、对症下药,实则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微观分析,通过"一刀切"的方式调涨基本工资只会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并不能解决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中观分析,主导产业工作环境难以改善,必然对劳动力吸引力不足;宏观分析,缺工与失业并存的主因在于职位供给与失业人员的求职需求不匹配。因此,台湾缺工的症结是劳动力无法有效流动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兰文 《两岸关系》2007,(9):27-30
台湾地小、人少、资源缺乏,却为何能击败无数对手、一度成为全球"代工王国"?这离不开台湾制造业"抱团"的精神、迅速的反应、"微笑"的策略;当然,还离不开台湾人拼命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台湾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内容,也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再则其自身出现了极端化趋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台湾政治、社会和当局的政策主张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一、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台湾主体性"一方面成为朝野政党和政治人物主要的政治论述,一方面在社会上普遍化、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台湾舆论的主体精神,因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蛋荒”困扰民生近期,“缺蛋”再次成为岛内热搜词。2022年底以来,受低温、禽流感等影响,台湾鸡蛋出现供应不足现象,据“农委会”统计,每天缺口为50万到80万颗。鸡蛋批发价涨至每台斤(600克)55元新台币,创历史新高,对民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多家超商实行限购措施,一些食品业者被迫改用其他食材替代鸡蛋;特别是鸭蛋替代鸡蛋数量过多,价格也随之上涨。甚至台军也不得不配合减少鸡蛋食用量而以豆奶替代。对此,“农委会”拿不出解决办法,反而宣称,除鸡蛋外,还有很多蛋白质来源的食材,“欢迎消费者多选购替代食材”。“农委会”还紧急从澳大利亚进口500万颗鸡蛋,并动用特别预算,提升养鸡场设备等级,以应对寒流或天热的挑战,但此举并未能解决“蛋荒”。“行政院长”陈建仁表示,预计3月可解决相关问题,但业者普遍认为缺蛋情形恐在四五月才能趋缓。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雷立芬认为,缺蛋问题此前也有发生,今年再现是“农委会”预测供需失准。在野党批评,陈领导的是缺蛋、缺水、缺药的“三缺内阁”。针对“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走访的卖场货架摆满鸡蛋,资深媒体人赵少康讽刺:“郑真的比母鸡还厉害!”  相似文献   

7.
吴亚明 《台声》2014,(5):50-52
<正>清明节前后,台湾民众纷纷扫墓祭祖。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壮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土葬、靡费、迷信,曾经也在台湾蔓延一时,但随着时代的流转,观念的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同为中国人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的殡葬文化曾经也有一大堆繁文缛节,迷信风  相似文献   

8.
《时事资料手册》2004,(5):59-61
近几个月来,各地纷纷较大幅度上调水价,“缺水危机”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一面是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另一面却是大肆地挥霍和浪费。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远程跨流域调水上,但这背后的危机令人不安。动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2)
<正>摘编自1月6日台湾《中国时报》"一例一休"去年底加速在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后,随即2016年12月23日公布施行,原本台当局以为"法案"通过后已成定局,应可平息"立法院"政党恶斗及资方、劳方各方的争议,不料因"修法"不够周全,不仅物价涨声响起,许多行业缺工、职场种种负面效应纷纷浮上台面,乱象频生、怨气四起,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化时代,人才作为特殊的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一种自然的市场机制。近年来,在经济增长乏力、生产结构僵化、就业环境不佳、世界范围内"竞才"激烈等影响下,台湾"缺才"问题日益突出。民进党当局为解决"才荒"的一系列政策,或不够接地气、或遭遇抵触,难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郭大路 《台声》2024,(1):40-41
<正>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1月7日公布结果,“缺”字以第一高票获选。连日来,该话题在台湾社会引发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岛内舆论指出,“缺”字当选凸显了民进党执政不力的结果,完整反映出台湾民众的无奈心声。还有观点说,与台湾民众各种“缺”形成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什么都不缺”,他们唯一缺的就是“德”。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4,(4):57-58
<正>去年6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九次两会领导人会谈期间,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经贸正常化、自由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由于民进党的阻挠,9个月过去,这份协议仍被深锁在"立法院"的抽屉里,迟迟不能审查通过。服贸协议不能生效实施,既不利于深化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更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受损害最大的则是台湾业界和民众。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被简称为"服贸"。"服贸"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协议?通俗地来说,就是一份相互  相似文献   

13.
郑太男 《台声》2014,(6):36-36
<正>最近有幸聆听台湾"酒店业教父"严长寿先生在台"中研院"以《台湾改变的支点》为题进行的演讲,他讲到岛内最近世事纷乱,社会不缺批评的人、也不缺看到问题的人,台湾真正缺乏的是愿意卷起袖子做事的人。一语中的,想必说中不少人的心声。从"服贸"卡关争议,到"核四"议题风暴,一系列公共议题的争议、冲  相似文献   

14.
正推草机器人挤乳机自助刮粪机进入畜牧场台湾农业缺工的问题在少子化、人口老化的未来将更显严峻,导入智慧农业势在必行,于是,推草机器人、智能3.0人工挤乳机、自动刮粪机近年来纷纷被引进畜牧场,期望有效解决台湾农业严重的缺工问题。在台湾,要养出好牛、生产出好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台湾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并不适合奶牛生长,尤其成年牛喜欢干冷天气。加上干草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3)
<正>台湾的大陆研究早就开始了,只不过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有不同的地位。今天,大陆研究在台湾已成为一门时髦的学问,无论大专院校、"政府"机构,还是学术研究部门,甚至是民间社团,都把大陆研究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说起台湾的大陆研究,必然绕不开台湾政治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简称政大国关中心)和"东亚研究所"。在国民党主政  相似文献   

17.
<正>当年,日本和台湾的一些不法厂商相互勾结,将那些不敢在日本出售的地沟油大肆卖往台湾,然后重新包装冒充正常食用油出售。地沟油不是今天才被发现,内地民众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30多年前,地沟油等"毒油"事件也曾经在台湾地区"轰轰烈烈"地发生过。但经过几十年来的整顿治理,台湾的"毒油"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1月台湾"九合一"选举后,蓝绿执政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台湾政情走向成为关注热点,牵动台湾社会各界。对此,大陆学者作出解读。或将成为台湾政局逆转分水岭上海台研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表示,此次"九合一"选举国民党败选,除台湾社会结构矛盾、"反马(英九)"、"反商"、"反权贵"、"反中"的大环境不利国民党外,国民党候选人特质、选战手法等不符合台湾选民,特别是年轻世代、网络世界的变化,也是导致国民党失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9,(9)
<正>台湾个体书店"书房味道"里面卖书、卖杂货、卖茶叶、卖器物,是一个小型社区文化中心。台湾的个体书店很小,营业额也不见多少,但它们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田园村庄中最具创意与人文关怀的书香角落,是城乡的"文化客厅"。它们所完成的不只是买卖,更是一种文化与生活的对话,也彰显了书店的美好价值。  相似文献   

20.
铁虹  洪滨  马金 《两岸关系》2010,(11):28-29
<正>远望台湾名品城,最吸引眼球的是"七彩"建筑群;扫描台湾名品城,最体现节能环保的是内部设计;品味台湾名品城,最原汁原味的是台湾特色商品。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台湾名品交易会"的南京台湾名品城,于2010年9月16日盛大开业。往事的回忆有一位女士在参观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后说过这样一段话:"30年前,看到‘台湾产品'仿佛是飞来之物;20年前,家里如果有一件台湾物件,亲朋邻里会羡慕不已;10年前,台湾商品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