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得以实践的必须条件是开明的统治者在位,这在古代体现为明君、贤臣在位。但是这个条件是很难具备的。这决定了民本思想的乌托邦性格。今天,对宣扬民本者应保持批判和警觉的态度,因为他们忽略了中国封建传统民本思想与专制天然具有的孪生关系,忽略了民本具有无法操作的非制度化特征,忽略了统治者是否做到了以民为本根本无法验证的基本事实,忽略了民本之治不是必然之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发展的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传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本文从对"民""本"二字的阐释入手,定出解读民本思想的基调,然后进一步剖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及其实质,揭示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执政目的、政治主体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君主与“民贵君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一个极其醒目的民本思想命题。对这个命题的价值判断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的认识。本文旨在说明这样一个论点:在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仅认同"民贵君轻"的基本思路,而且要求读书做官的人通晓个中道理。科举考试是"民贵君轻"观念广泛传播的制度性的途径。它势必造就认同"民贵君轻"的官僚士人群体,进而使认同这类思想的人遍布君、臣、民三大政治阶层。最高统治者的认同、论证、提倡是"民贵君轻"的基本思路成为社会大众价值共识的主要原因。全面的价值判断必须充分注意到"民贵君轻"可以与帝制相匹配这个重大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一脉清泉,源远流长,清净明澈,在今天,仍然极富教育意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中国政研会副会长李洪峰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人物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梳理。本刊从本期始,特开设《李洪峰谈古代廉政思想》专栏,敬请读者关注。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凝练的执政模式与标志性政治话语,“民心政治”缘起于传统中国民本思想,却又与民本政治、民意政治相区别。通过解析中国国家治理场景中的“民心政治”,可以发现,民心是中国民众政治心理各要素的总括性概念,是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话语表述。在政治现实中,党和政府通过实践“民心政治”赢得民心,从而持续生产政治合法性。“民心政治”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测量与呈现当代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更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政府行为的内在意涵,进而为政治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鸿才 《理论导刊》2006,3(11):41-43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证明,民乃国家和社稷存在的基础和根本,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治乱。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承传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但与其又有质的不同,执政为民在经济基础、政治主体、目的和宗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民本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它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影响颇深。具体地看,民本论对传统廉政思想中的君主和官员的修身养德、德才兼备的官员选拔原则、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民本论为传统廉政思想要求的清廉执政提供了外在的价值要求,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传统的廉政思想也为民本论提供了理论的注脚,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论证并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9.
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人不潜心发掘民族传统的丰富思想宝藏,而是按照“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观点和近现代政治概念尺度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他们缺少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却得出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思想的结论。这种观点长期流传下来,就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10.
何大海 《学理论》2012,(20):30-31
民本主义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都以"重民"思想为立国之本。通过对民本论和性善论的创造性发展,孟子使仁政学说成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理论。从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个思想一直指导着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活动,甚至对近代民主论及现代民主思想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长安 《学理论》2011,(33):3-4
王符民本思想是继贾谊之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研究王符民本思想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王符时代的历史现实是其形成的现实原因,而汉之前的民本思想尤其是贾谊的民本思想更是其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政治合法性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一项初步的经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合法性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兴亡更替。本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古代民本主义和近代民主主义有关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八条途径。随后,作者对2000年以来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63个案例进行了初步的经验研究,据此回答了地方政府创新是否和通过何种途径增强了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创新在增强政治合法性问题上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孙晓华 《学理论》2009,(25):191-192
中国古代教育方法林林总总,博大精深。其中极具儒家教育思想之精华的教化方法更是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教育方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分析中国古代教化方法主要内容入手,以寻求当代中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神圣存在是人类理性的提纯与升华.通过对神圣价值的追寻与神圣维度的确立,可以拷问统治者代表最高权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成为捍卫人民利益与个人权利的思想武器,化为政治哲学的价值来源与坚实基础.因此"以人为本"不但需要神圣价值的形上依据,而且需要以个人为本的形下落实与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中、西历史上的"人本"(民本)思想及其转化落实的差异,对我们今天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任贤思想。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理念上的合法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统治的合法性理念支持,但他们创造的以"天命"说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固有的缺陷无法真正保证其统治的合法性.使其难免改朝换代的命运.当代中国,在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构建和宣传方面也曾出现过误区,马克思主义才是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理念基础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理念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曾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仍然作为当代中国现实不可忽视的客观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并且神奇地显现出新的魅力。因此,科学认识民本思想对中国民主进程的积极意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4)
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此,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分析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有意义,对中国梦的研究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本质,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梦的价值导向,更有效地规划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既不属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也不属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黄宗羲维持的是君主政体,却不是专制政体.清末以来,黄宗羲的思想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其意义早已超出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中国政治状况的反思与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