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编制作品中的主编并不全是实际创作者,但却都将作品认定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这种现象十分泛滥,却未能引起重视.这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极为有害,必须予以根治.  相似文献   

2.
论作品名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品名称,也称作品标题,是作品的有机构成,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书名、文章题目、影视剧名、歌名等。它在作品中的功能是标示性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及其它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对作品名称进行保护,但笔者认为对部分作品名称应给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名分"是中国古代经常使用的词,它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本文通过层层论述,认为"名分"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元概念,它融通了各家学说,沟通了家礼国法,贯穿于历代法典,运用于司法审判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野下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意见表这方式,是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特殊途径,对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访制度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信访洪峰"对信访制度的存在价值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信访制度仍有存在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改革信访制度的关键是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同时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来先生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有没有一个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法学讨论与批评的一大热点。然而,综观正来对中国法学去向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到,他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哲学理据,以反思与批判我国对现代化范式集体"无意识"的法现象为前提;确立了他的建构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的情怀和主旨;并最终认为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其实存在于"达成某种‘重叠共识’的过程"中。所以,正来学者"无知"地"建构"的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应该是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现代性的、中国主体"在场"的、民主的法律愿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主编制产生背景的揭示及对国内外著作权归属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中国特色的主编强权形式悖法,实质侵权;同时,探讨了主编制的贻害及影响,对主编强权的遏制提供了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学受着一种源自西方的"现代化范式"支配,只有充分、坚实地证明当下中国法学已经从根本上无力解释和解决中国法律实践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或关键问题,才能断言中国法学存在着总体性危机.邓正来先生并没有有效进行这种证明,无法断言中国法学存在着总体性危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就是"无问而问",即便不是一个假问题,在它的提出理路里也很难被认为是一个真问题.邓正来先生并没有给出"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或"邓正来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他并没有真正回答"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但是在他的论述中给出了一个问题解决套路.因种种原因,该问题解决套路的有效性十分可疑.经过邓先生的立论和笔者的驳论,显示出一些对中国法学发展可能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洋 《研究生法学》2007,22(1):56-59
"考竟"是汉魏时期司法程序中的一个法律术语。关于"考竟"的含义,刘熙《释名》卷八《释丧制》说: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刘熙之说可能是对"考竟"的最早解释,近现代学者也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沈家本说:"是凡死于狱中,即谓之考竟。"《辞源》释"考竟"为"拷问死于狱中"。高潮、马建石主编的《中国古代法学词典》也认为,"考竟"是"拷问死于狱中"。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战国秦汉卷》亦认为"‘考竟’之曰,便是狱囚绝命之时"。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揭示了"考竟"的含义?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史籍的有关记载看,"考竟"的含义与上述解释并不吻合。  相似文献   

10.
《法国民法典》作为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民法典一般认为是一部"原创性"的民法典。文本以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检视《法国民法典》,力图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法律移植的产物。并且值得中国的立法者们从中去寻找它对现今我们制定自己的民法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