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体育场人头攒动,旗帜招展,口号震天。造反派用大革命时期的歌曲《打倒列强》的曲谱,填词成《打倒××》,喝得山呼海啸。韩先楚穿着便装,混在造反派中间,察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省市主要负责人大会。回去路上他铁青着脸,好久才进出一句话:这样搞不行! 从大别山“肃反”,到抗美援朝前线“打老虎”,再到“反右”,庐山会议揪出  相似文献   

2.
《党史天地》2006,(11):54-55
许世友:我对主席忠心耿耿,而对这个“四只眼”,我太不放心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权。接着,南京的造反派也夺了江苏省委的大权。来自全国全军的造反派云集南京,一夜间,南京街头贴满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第一批大字报,对许世友还算“温和”,但造反派很快升级,抄了许世友的家,扎烂了他的上将礼服。而这一切.又得到了张春桥的支持。许世友躲进大别山,但危险并没有过去。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定了调子: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他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相似文献   

3.
《湘潮》1992,(5)
国防部大院连续遭冲击江青、陈伯达等人唯恐天下不乱,不断挑唆、煽动“造反派”学生冲击各地特别是军队的首脑机关。江青曾露骨地说:“我们就是要依靠、利用这些小猴子(指‘造反派’)大闹天宫。”在他们的挑唆下,1966年冬,来京的军事院校学员冲击军事机关的行动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耿飙与黄镇是两位名气响亮的红色外交家,像大部分老同志一样,他俩对"文化大革命"很不理解.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俩虽无力保护自己,但也不肯轻易低头.当有人提出打倒陈毅时,他俩按捺不住刚烈的性子,公开贴出了反对的大字报,这给他俩惹来了麻烦,被"造反派"打成了"耿黄反党集团".  相似文献   

5.
1967年4月5日,外语学院“造反兵团”开进外交部安营扎寨,将姬鹏飞、乔冠华揪去,关进地下室批斗。 这年的纪念“八一”招待会,有外国使节参加,中央通知乔冠华出席,反派就是不放人,还是周恩来出面找反派,乔冠华才得以出席。后来批斗活动少了,外事口的造反派又分配乔冠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的背街后巷去卖?” 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送…  相似文献   

6.
王彪 《党史纵横》2011,(7):48-51
自庐山会议上被打倒后,彭德怀曾经多次上书中央和毛泽东,希望能够向中央和毛主席阐明实情,为自己洗清罪名。在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里,满心愤懑的彭德怀写下了大量的文字,可是彭德怀每写下一个字,都被专案组和造反派认定是“翻案”文章。彭德怀被平反后,他所写的这些文章被收编成集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波澜,甚至创下了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回忆录销量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7.
严农 《党史天地》2008,(4):40-49
强烈的灯光,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贺绿汀昂着头,挺着遍体鳞伤的身子傲然站立在电视摄影机前。“打倒贺绿汀电视大会”在张春桥的幕后指挥下,“轰轰烈烈”地开幕了。在一阵“打倒音乐界反共老手贺绿汀”的狂吠声中,造反派凶狠狠地递过话筒,对贺绿汀喝令道:“贺绿汀,你必须向全市和全国人民交待你的反党反人民的滔天罪行!”贺绿汀接过话筒,  相似文献   

8.
<正>世事人物脉络纷繁复杂,无论时隔多久,能于不期然间有所勾连,便是一种缘。多年前,武夷山风景区申报"双世遗"时,我曾参与编辑过一本画册《武夷山摩崖石刻精选》。记得其中有一幅"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的石刻照片,繁体字极端工整但结构幼稚。在著名风景区涂写刻字,不妥,即使是同仇敌忾的政治标语,当时心里还有点不屑。多年后,我要写一篇关于台湾抗日义勇队的文章,查阅资料时又看到这本画册。那幅刻于武夷山苍屏峰石壁  相似文献   

9.
1967年,一些省市造反派相继起来“夺权”,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 这年2月初,为了及时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各地出现的重大问题,中央决定每两三天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碰头会通常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2月14日的碰头会上,盛怒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冲着江青一伙说:“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干部一个个打光。”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整风反右时,章士钊曾上书毛泽东陈述对自己的"批判不公";他的著作出版受到康生阻挠时,向毛泽东告状断然拒绝"改变原稿";"文革"时他反时打倒刘少奇,苦劝毛泽东"化豺狼为玉帛"……这些当时极为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他和领袖的书信交谈中显得平淡如水,有的事情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和由此产生的传奇故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亲王其梅"文革"前是西藏自治区书记兼西藏军区副政委,和李井泉伯伯都是"文革"中最早被打倒的干部,他们受冲击后陆续被周总理秘密接到北京。我父亲先住在京西宾馆,后因湖北造反派在京西宾馆抓陈再道,就把他转移到厂桥中直招待所,就是现在的金台饭店。父亲住进时,招待所已住有不少各地书记,有福建的叶飞,浙江的江华、曹祥仁,东北局的黄火青、黄欧东、赵林,西北局的高克林、霍士廉,湖北的张体学,江西的杨尚奎、刘俊秀、白栋  相似文献   

12.
正到上海工作与宝钢出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组织工作组,要去稳定上海的经济秩序。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上海工作的。在此之前,我是1964年到北京,1965年至1967年为国务院"小计委"领导成员。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这个时候浙江省杭州造反派把我在杭州和北京之间揪来揪去的。那时候造反派是随便抓人的,我被关押。  相似文献   

13.
卫恒之死(连载之二)李玉明,杨顺科三、暗流总汇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代表,并检阅了游行队伍。接见时,林彪讲话说:"我们要打倒走资派,要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要反时一切形形色色的压...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07,(19)
金光镇感言:每一次获奖就得"自己把自己打倒一次",我知道自己打倒自己很难,我要把荣誉献给为之奋斗终身的党的事业,献来献去,属于我自己的也就变成了"零",我需要不断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生中和许多世界风云人物有过政治交往,有的甚至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金日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事业,金日成和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携手谱写了中朝友谊的辉煌篇章。毛泽东十分坚定地向金日成介绍邓小平:"我们要他!今后有事,你就找小平谈。"邓小平第一次和金日成会见是在1975年4月,金日成应邀访问中国。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并流放江西复出之后。3个月前,毛泽东提名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正"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这首以前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在一些地方,干部"走读"现象曾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白天上班蜻蜓点水,刚到单位就盘算"开溜";有的脱离工作岗位,遇事远程指挥,原本需要当面解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正聂元梓:我和王大宾、蒯大富商量成立一个"北京公社"1967年1月,夺权风暴从上海开始,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支持下,先是成立了"上海人民公社",后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改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之后,在山西、黑龙江、贵州、山东等省,造反派和部分支持他们的"革命"干部联合起来,进行了夺权行动。在北京,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造反派"领袖"当然也不甘落  相似文献   

18.
正思南县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推进思南跨越发展中,着力打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三大战役,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走进千里乌江河畔的思南县城,两岸青山环抱,山、水、建筑物融为一体。傍晚时分,江鸥、白鹭低翔,乌江两岸的湿地公园里,人们有的休闲散步,有的尽情舞蹈,有的静静垂钓,有的临水描摹……"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思南县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文革"特殊岁月里,周恩来像一棵大树一样保护着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老干部、艺术家和科学家等等,所以被人们赞誉为"参天大树护英华"。然而本文说的却是一位曾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过的、名叫霍英华的女同志受周恩来的秘密委托保护廖承志的事。早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广州就认识了还是翩翩少年的廖承志。"文革"时,廖承志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简称"外办")副主任。由于历史上的复杂经历,他成了造反派们批斗、冲击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安熠辉 《党史纵览》2003,(10):28-33
1966年底到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一大批老革命家、党政军领导干部遭受迫害。在林彪、江青一伙的策动下,1967年1月上旬,“打倒贺龙”的大字报贴满了北京的街头,造反派们日夜不停地一批一批冲进东郊民巷贺龙的住所,使这位身经百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元帅,头一次碰到了不能还击的对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