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正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推进内部审计转型核心就是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审计环境是审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两部分。审计转型是审计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而审计环境的现状又反过来制约着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推进审计转型需要统筹审计与环境两方面因素,既要在现有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能盲目夸大审计的作用,做一些脱离实际,自己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工作。本文仅从组织内部环境角度,尝试对影响审计转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孙丽雅 《工会论坛》2007,13(2):88-89
现代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内部审计职能也日益多元化。影响内部审计职能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国家法律等。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评价职能和管理咨询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3.
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变,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要求,而且具有增加企业价值和防范企业风险双重作用。为此,企业应积极开展管理审计类项目,如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经营决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并通过增加价值和防范风险目的之实现,体现内部审计转变职能后的职能作用和管理地位。  相似文献   

4.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高校面临诸多新环境的挑战,高校内部审计在转型中可以助其“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与此同时,作为“软实力”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塑造审计形象并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既是内部审计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内部审计自身价值、提高审计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一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二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三要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四要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要求,建立规范的网上审计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量也在急剧增长,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从审计时间上考虑,以及企业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方面,详细审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审计抽样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领域、各行业,使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传统的审计模式面临着新的难点和挑战。在信息环境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知识能力不足,审计资源升级过缓;二是“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审计的思维定势来理解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探索内部审计的新模式,从突破审计资源瓶颈和彰显风险导向优势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有效导向模式优势。  相似文献   

8.
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原有的一些观念及做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是审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谈起,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重点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论述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最新发布的“三线模型”理论,内部审计应对所有与实现企业目标相关的事务提供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建议。内部审计以经营风险为切入点、以业务流程为监控点、以价值增值为落脚点,不断优化提升审计业务管理,聚焦重要风险领域开展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多渠道共享审计成果,深化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发挥内部审计“看家”“守护”“诊断”“增值”的“第三线”职能作用,助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事前事中审计是预防腐败发生的主要方式。事前事中审计就是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坚持过程审计,提高企业执行力,阻挡违纪违法行为。在采取事前事中审计方式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和把握参与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和事前事中等审计方式从制度上去约束人和事,达到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绩效审计被提上日程。文章着重论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及范围,最后,分析了当前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并针对当前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府设立行政许可及后续年检是企业建立合同相对人定期审查制度的主要外部原因,而加强对合同相对人履约能力的监管是主要内在原因。合同相对人定期审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潜在合同相对人资格审查、合同履行情况日常检查存在一定差异。合同相对人定期审查操作中应力求避免合法性审查依据扩大化、胜任力审查标准严苛化、审查模式随意选择、定期审查方式僵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统一的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给石油企业审计软件的发展方向——“会审一体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审计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考虑以下几方面:规范化;万能化;智能化;“傻瓜化”;模板化;网络化;程序化。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审计部门应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规范;搞好审前调查,做好审前准备,取得被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审计证据的有效获取;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设立被审单位数据保存使用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5.
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离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各部门间要做到有效沟通,使审计结论及建议能得到及时采纳和整改。要突出审计重点内容,抓住主要环节,加强审计结果跟踪监督工作。要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保证正常的审计经费,使审计部门真正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  相似文献   

16.
销售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不同于其它单纯财务审计,对此类工程项目有必要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可以系统掌握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实施监控,及时纠正不当管理行为,积极协助管理部门防范风险,促进项目规范管理,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7.
EPC总承包方式下工程审计面临着法律法规、总承包管理体系不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审计方法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深入研究EPC总承包工程审计重点关注的内容;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与项目管理模式配套文件;改造和扶持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等,都是加强总承包模式下石油建设项目工程审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ERP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推行ERP系统后,新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依据审计转型的特点和工作实践,提出ERP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从而引起企业重视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of auditing, program evalu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models of effective program management in a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three models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argument is made that quality assurance or continuous quality assessment - a term borrowed from industry - is a better management tool than program evaluation or auditing. Instead of depending on ad hoc or cyclical assessments, as is the practice in most auditing and program projects, quality assurance is an ongoing process with built-in problem or defect-prevention strategies. It is prospective, flexible, and not confronted with many of the theoretical entrapment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some evaluation and auditing models. When combined with certain program evaluation and auditing techniques, it can become a more encompassing and viable management control instrument. Sommaire: Cet article examine dans une optique comparative les modèles de vérification, d'évaluation de programmes et d'assurance de la qualité visant une gestion eficace des programmes. Les trois modèles présentent des méthodes de gestion différentes. L'auteur affirme que le modèle d'assurance de la qualité, ou plus précisément le modele d'évaluation continue de la qualité (une expression empruntée i I'industrie), est un meilleur outil de gestion que les deux autres. Au lieu de recourir à des vérifications ad hoc ou cycliques, comme le font la plupart des projets de vérification ou d'évaluation des programmes, l'assurance de la qualité est un processus continu qui comp rend des stratégies inhérentes de prévention des probèmes et des failles. C'est un modèle pro-spectif, souple, qui échappe aux nombreux pièges et enjeux théoriques de certains modèles d'évaluation et de vérification. Combinéà diverses méthodes d'évaluation de programmes et de vérification, il peut devenir un outil plus global et plus viable de contrôle de ges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