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克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相同,甚至提出了对马克思的批判,但它们都说明了马克思仍然是资本主义批判不可超越的地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理论上的发展,为我们发展自己的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来,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诸如中产阶级壮大、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不一致以及微观政治兴起等一系列新变化。与之相联系,西方社会思想空间否定或所谓超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潮不断泛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中产阶级与中间阶级之间关系、客观阶级归属与主观阶级认同之间关系、阶级政治与非阶级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了考察,叙述了其演变的大体脉络。  相似文献   

5.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在寻求社会主义的策略上表现出超越传统观念的后现代理论倾向,它瓦解了阶级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并不再对“同一主体”抱有政治期待,从而在多元主体的立场上彰显出后结构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范式.这一范式转换开辟了西方左翼思想的新视野,迎合了当代社会多样化发展及其新时代运动.但它在方法上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的自由主义气质,在行动上存在着精神社会主义的话语情结,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亦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科学社会主义》2007,3(2):146-151
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质的变革,探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实际上就演变为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内部构成变化的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方法,分析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内部构成新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并取得统治地位”、“脑力工作者是不是知识阶级”和“‘新中间阶层’是不是中间阶层”等相关理论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4)
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入反思和深化阶段,并且开始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转向,在新的发展路径中,多元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如何调适国家、民族利益与全世界共同利益,以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历史新阶段,反传统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运用后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手法来解构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否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摒弃了传统的革命主体,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后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退却",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妥协,陷入了经验主义的误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构成了多元主义的挑战和背离。我们要审视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变,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增强工人和劳动群众的全球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称激进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流派.20世纪90年代初,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度复兴,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点、影响及其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评,并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危机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替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由种种与马克思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关于“资本”的观点和看法,汇集形成了一种颇具声势的“话语”;这种“资本话语”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认识基础、深层价值纽带和根本指导思想都处于一种“不在状态”,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I propose developing a cr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rticulating a metatheory for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key themes of a democratic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hese include developing new literacies as a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 new critical pedagogy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and radical democratization to counter the trend toward the imposition of a neo-liberal business model on education. I argue that democratic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needs to build on and synthesize perspectives of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Deweyean radical pragmatism, Freirean critical pedagogy, poststructuralism, and various critical theories of gender, race, class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日本马克思主义在经受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世界反马克思主义浪潮的严峻考验后,逐渐复苏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对全球化理论、环境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热点进行了重点概述.  相似文献   

15.
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进行了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理论上,西方"整体政府"改革既是对新公共管理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又是一定意识形态作用的产物,还与各种协作理论密切相关;"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新型政府改革模式,即"整体政府"模式。该模式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上,"整体政府"改革具有丰富的内容,既有改革模式上的共性,又有具体操作中的国别特色,并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模式。这一最佳实践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哲学、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以及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西方"整体政府"改革对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路具有三点启示:一是建立"内联"治理结构;二是发展"外协"合作关系;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话语群理论是在传统的乡村研究理论遇到一系列难题之后应运而生的,是对我国乡村研究中的长期模式,即关于乡村社会"传统—现代"的二元分割结构认知模式的突破,也是基于西方语言学方法遇到自身困惑,即语境建构出现泛滥趋势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emerged in the 1930s with the triumph of realism over utopianism, a triumph that created a discourse that has been unable to mak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ve justice which has burgeoned since the mid-1970's. The emergence of neorealist and neolib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made little difference; However, this consensus is now crumbling and a new bo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cusing on bounded communities and the ethic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s emerging. This new work is more in tune with the concerns of political theory - although major differences remain.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末以来,在酷儿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同性恋从疾病、变态、政治上不正确的性关系转变成非病理化和非罪化的主体间人格关系。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中国同性恋话语在20世纪经历了从包容-抑制-重新包容的演变过程。然而,当前的同性恋叙述存在话语垄断现象,主体自主性的话语、知识和声音被总体化的宏大叙事所压制,这种压制不仅来自异性恋社会,也来自同性恋社区本身。近20年的同性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行为到身份、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The literature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civil and uncivil society has reached an impasse between approaches that oppose these societies to each other and those that dismiss the boundary altogether. This article suggests an analytical shift to a governmental approach that asks 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civil and uncivil society figures in social practices. The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the Danish anti-radicalization discourse which revolves around subjects that cross the boundary. Through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governmental pape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boundary appears twice. First, as a categorical difference that is simultaneously erected and annulled. This is not a paradox that must be superseded but one which structures a rationality of the governed in Civil Society that a governmental rationality pegs itself to inside an indefinite time. Second, this rationality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the rejection of violence. This creates a void which serves as an object of the discourse while existing outside the indefinite time of governmentality.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的主权仍是世界政治的重心所系,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朝全球性方向演进,从而形成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在政治影响上的互动.各个民族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全球性治理和超国家治理的组织正是由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