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宝岛美丽行     
于俊东 《侨园》2013,(6):55-55
<正>今年4月,我随辽宁省书画交流团访问了台湾。行前,虽然也有朋友告诉我,台湾的山水、景观包括城市的繁华程度远比不了大陆,但我还是对魂牵梦绕、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台湾充满了期待。在台湾的8天时间里,我很少见到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阿里山、日月潭也没有想象的那样美丽诱人。但是,每每想起在台湾的点点滴滴,我就会真切地体味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桃园机场出口,前来接站的林能发先生热情地同我们打着招呼。一会帮我们推行李车,一会又帮我们在机场兑换台币。我们一上巴士,他就把矿泉水拿了过来,紧接着又递给我们每人一个携带式烟缸,他一边发烟缸,一边告诉我们台湾戒烟的有关  相似文献   

2.
林宏 《瞭望》1993,(43)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的老家在台湾。他在给我香蕉、桔子吃的时候,我总听到他唠叨着一句话:“台湾的香蕉、桔子比这大多了甜多了。”爷爷还曾说,在台湾有我们许多的亲人,象爷爷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弟小妹……,他们很早就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3.
胡军 《民主》2007,(7):26-27
2006年11月20日至28日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十五位学生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石朝颖教授带领下,来北京大学参访。我是这次参访主要的筹划与组织者,与台湾师生相处一周来,感觉两岸的学生相处融洽。台湾学生返台后,感慨万千,都写下了心得体会,准备出一图文并茂的纪念文集,并邀我为此纪念文集写个序。我于是遵命写下此小短文。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人蓝博洲用近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和记录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严格来讲,台湾只有我一个人在写这些。"他笃定地说。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有过那么一批不甘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青年,他们有人冒着战火"寻找祖国三千里",从台湾一路走到丹东;有人在光复后,听到广播里用普通话说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开始流泪;也有人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一、台湾,台湾最早知道台湾,还是我在豫北家乡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目本人又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老师说:“东三省比台湾大好多倍,现在也给日本人侵占了!将来,我们不仅要收复东北,还要收复台湾!”那个时候,我和班上的同学部还小,对于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和台湾都没有深刻的了解。所以,虽然当  相似文献   

6.
难忘宝岛情     
1989年我23岁的时候,奉派到台湾为金利来公司做市场开辟工作,干了大约一年左右。我从14岁开始离开香港,留学新加坡及英国前后约八年,刚刚回到父亲的公司,就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处理公司业务,确实压力不小。但我觉得我很幸运,在台湾,我遇见了不少好朋友,同这些朋友的交往,虽然都是些  相似文献   

7.
我为什么来大陆?这是因为我较早地感到一种“大势所趋”。台湾制鞋业曾相当发达了一段。它的黄金时代是1975年到1985年,你想想,80年这一年,台湾出口的鞋能有8亿多双。不得了呀!那时候世界人口不过40多亿,嘿,每5个人就穿一双台湾鞋,对不对?制鞋业对台湾经济繁荣确实作出过很大贡献。但86年以后,就有点不对劲,不景气,走下坡路。为什么?台湾经济这几年发展很快,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就是“夕阳工业”啦,制鞋业首当其冲,唯一的路是向不发达地方转移。当然啦,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8.
张天维 《侨园》2012,(4):18-19
刚闭幕不久的达沃斯会议的“亮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大反思.这个反思并非才开始,去年夏天,种种怀疑就掀开了序幕.2011年8月下旬我随团来到台湾.在台北内湖科学园,对绿营的台独论点我进行了痛斥;在高雄朋友聚会上,看到台湾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保存,我给予了盛赞.与此同时,在台湾也有几个人发表了言论,他们的言论对台湾学界产生了巨大震撼.对此,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9.
振如 《瞭望》1990,(23)
打着“民主”旗号到处招摇撞骗的在逃通缉犯严家其,最近到台湾跑了一趟。他在台湾干了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破坏祖国统一。 严家其一到台湾,就放出“两个中国”的论调。据台湾《中央日报》五月十一日报道,五月十日严家其在台湾的记者会上说,他经过长期思考后,认为在台湾当政的政权,既不是“台湾”或“中国”,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采访了刚刚参加完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就美国总统大选对台湾的影响,以及两岸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对话。有很多"台独"分裂主义者认为,万一台湾有问题,美国一定会出兵来帮忙台湾,但是我们知道,那是很幼稚的一个想法,尤其像特朗普上台之后,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他是不会管我们的。我觉得对台湾某一部分人来  相似文献   

11.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2.
一、盛扬台湾民主的发展高度、内涵和价值马英九在演说的开篇就以政党轮替为切入点,标榜台湾社会的民主,并宣称其上台执政非一党或一人的胜利,之所以选择民主这样的议题作为切入点我想其用意有二。  相似文献   

13.
雨林 《慈善》2021,(1):46-46
我看过太多从监狱服刑后出狱因生活无着落而重新犯罪的例子。我相信许多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台湾的一个人,一个从监狱服刑后出狱的人却很幸运。这个人在即将出狱的时候,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的《静思语》。书中那富有哲理,又特别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人都会感到温暖感到亲切感到有信心的警句,就像一阵阵春风、一滴滴...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1月5日至11月19日,我应邀在台湾作学术访问,我的东道主是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以我就落脚在该院的学术活动中心。那是一座挺漂亮的红砖建筑,一层、二层是举行学术活动的地方,有报告厅,有会议室,有一个不小的该院研究成果展览室,也有饭厅和咖啡室。三层以上是住房,既有供访问学者临时居住的,也有一部分出租给研究生、留学生,收取很低廉的费用。我在那里住了半个月,觉得一切都很满意,对那里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杨浦区的一幢公寓楼,我拜访了两年前回国定居的陈兼善教授。八十六岁高龄的陈教授,背靠在沙发上,笑吟吟地与我交谈。“陈老先生,上海的冬天很冷,习惯吗?”“习惯,我在上海住过好多年,‘老土地’啦。”老人操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回答说。陈教授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大陆去台湾参加接收的。他是我国鱼类学的老前辈,撰写过《中国鳗鱼》等六十余本专著。到台湾后,他曾任台湾省立博物馆馆长,并先后  相似文献   

16.
世家同志在陕时,曾与我打过“笔仗”.捧读他寄赠的《近期台湾哲学》,感慨良多.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无可阻档.当此炎黄子孙终将聚首于一处的历史时刻,《近期台湾哲学》的可贵,就在于它使大陆的读者能够对近期台湾学者的哲学研究动态和趋势有所了解,至少对祖国统一的学术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我在美国旅行,想买几本自己的书送人,就去了旧金山最大的一间华文书店。老天保佑,书是找到了。但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找到的呢?说来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找遍大半个书店,看到的全是香港作品、台湾作品、世界各地华文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18.
高荣伟 《侨园》2012,(2):60-61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教育部任职.  相似文献   

19.
我对故乡特别眷念。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很远很远,因为它让我向往已久却至今无法亲近;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很近很近,因为她仿佛时时在我心中,在我眼前。我的故乡在台湾彰化。1906年8月,我的父亲就生在那儿。十几年后的1922年,父亲小学毕业来到大陆求学,为了纪念登上驶向祖国大陆航船的难忘时刻,他给自己取名“登舟”。读完中学,父亲立志学医,后因经济所迫,肄业于  相似文献   

20.
杨潇 《瞭望》1993,(40)
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幅从台湾报纸上剪下的照片,那是台湾台中市育仁小学郑美枝校长同我的合影。它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记录着海峡两岸之间的亲情和我在宝岛台湾一个星期的亲身经历。去年暑假里的一天,郑校长从海峡彼岸来到北京,访问了我所在的北京宣武师范第一附小。她给我们带来了育仁小学的师生们的情谊,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没过多久,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勾德元爷爷带领大陆少儿艺术团去访问宝岛。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