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玉 《求实》2004,(Z3)
康德的道德哲学“我所应为者为何 ?”亦即《实践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一 )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 (对象、动机、辩证论 ) ;(二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古往今来 ,对其第一部分大书特书者举不胜举 ,而较少人有去阐述其方法论部分。其实 ,方法论部分 ,即道德教育方法 ,也是非常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本文拟对其作一简单的阐述。一、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知道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通常也称为品格或德性。它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其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  相似文献   

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立足当下、最为迫切的重大课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最新实践,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宏大“叙事”之一。从形上理性的视角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至少应该开显以下三重道德理性进路:以“感性世界”为基点的实践道德理性进路;以“以人为本”为判据的价值道德理性进路和以“沟通对话”为旨趣的交往道德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阐释了儒家立足于生命整体的理性在视观念,强调儒家之“观”是在“感”之内在性中成立“通”性的,内在性与客观性是贯通的。本文认为,以这一理性直观的观念为基础,儒家建立了由道德的进路而达致一超道德的真实境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现了一种真正价值平等的精神和智慧。这对愈趋物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道德结构主要由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构成.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道德的内容是道德价值,形式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又由道德目的、行为事实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源泉和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条件和标准.道德结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双重的.道德在深层次上分析,其作为社会精神现象,其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状态结构来看:经验是基础,理性是主体,假说是目标.从价值结构看:经验是稳定部分,理性是主导部分,假说是超越.  相似文献   

6.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彰显了浓厚的哲学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强调对话沟通、开放共生为要义的交往理性精神,以谋求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重心的工具理性精神和高扬“以人为本”旗帜的价值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从根本上保障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面向事实、直面文本、超越创新、开放共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高瞻远慕,从而达到其健康、良性、顺利的发展的目的;这种哲学理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任何道德规范只有转化为道德实践,才能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准则。把“知荣明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蒙培元 《新视野》2001,3(2):39-42
西方的另一些哲学家则把情感归之于美学问题,用情感解释审美现象。很多哲学家认为,美是由情感说明的,甚至是由情感决定的,愉快这种情感就是美的心理本质。康德就是著名的代表。康德很重视休谟提出的问题,并讨论过道德情感的问题,但他的结论是,道德情感是心理的、经验的,因而不能成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道德哲学只能建立在超越的必然根据之上,即“纯粹实践理性”之上。但是,在美学领域,情感则起决定作用,审美鉴赏只能由情感决定,而与概念、范畴无关。“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的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鉴赏判断在愉快…  相似文献   

1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天人合一、和合包容”到“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从“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其价值意蕴;从“仁义忠信”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现了其道德情怀;从“德刑相辅、儒法并用”到“全面依法治国”蕴含着其法治思想;从“继承、挖掘、阐发”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其实践活力。从哲学、价值、道德、法治、实践五个层面,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凝聚共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读古今人物传记,阅览清贪官吏故事,想到两个字——“自觉”。人生在世,几十春秋,荣辱兴衰,宦海沉浮,能否“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勤勤恳恳,生活潇潇洒洒”,全凭“自觉”哉!首先,要有理性自觉。一位哲人说,“人之所以为人是理性”。这种理性体现在价值观的判断选择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性,是自觉涵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风,是不懈追求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大道,是清晰辨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境界。这种理念和追求,成了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把社会强烈关注的道德问题做了透彻的阐述,是个人修身之根本,民族精神之精髓、以德治国之基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思路,体现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体现了道德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它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为人们提供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基本规范,提出了一个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思路。因此,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极其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晓笛 《理论学刊》2001,(4):104-104
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迫切需要人们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一、网络道德问题的提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交往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道德问题。第一 ,无政府主义泛滥。网络是一个真正的自由场所 ,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 ,于是 ,出现大量的不道德行为 ,小则发布虚假广告 ,大则利用网络犯罪。第二 ,网络技术有可能造成知识匮乏、文化退步。网络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致使部分青年人过多地依赖电脑网络 ,从而疏于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 ,造成知识匮乏。第三 ,虚拟的…  相似文献   

15.
徐訏伦理思想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的真性情,作品中诸多主人公都是徐訏伦理思想的代言人。在徐訏思想中,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一种实践理性精神。徐訏的伦理小说很自然的把读者导向道德思考,试图用作品唤起人们的高尚人格和圣洁情操,使人们摘掉虚伪、视钱如命的丑恶面具,用率真、善良的性情对待生活。徐訏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判断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机缘变幻为动力;道德规范是理性与"同一性";职业道德和婚恋美德反映了徐訏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10):23-25
表、穿皮夹克、开摩托的照片公布后,也引发了热议。仿佛整个先进人物群体都不得不面临一种“现代性”的审视与压力。“砖”一代:沉默的大多数纵观我国已有的先进人物现状,基本上都是将他们作为一个个道德高地来推行,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集体主义成为大多数的宣传落点。长期下来,实际上是给大众灌输“无我”的道德理念,教导人们“一切以整体利益为重”,“奉献一切”。例如,在学校中,好人好事成为一种“软性道德”规范,更利用操行分、品德加分等来体现其价值。在社会上,这种集体主义准则慢慢代替了人自身的道德判断和品质发展,个人无需思考、不容选择。用学者王坤庆的说法,“我们被决定得太多了,接受这样的宣传教育,每个人都完完全全变成‘社会主义大厦的一块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德法律化,广义上它是指道德实践理性向法律工具理性颤变的历史形式;狭义上是指突然性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直接转型的现实规定。突然性道德规范按其特性可区划为禁忌性、准可性和指限性规范。禁忌性规范是对人们失当或反理性行为的否定,如“切勿偷盗”、“切勿伤害他人”等。准可性规范是对人们正当权利行为的肯定,即对人们各种亚文化活动以及隐私行为的肯定。指限性规范是对人们“必须如此”的义务要求,如瞻养父母、爱护公物等。这三种道德规范一旦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认可,便形成了禁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精神是探索实践的范畴 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科学精神都比科学的历史久远,科学精神不是科学的结果,相反,科学却是科学精神的结果。因为,科学作为人类实践,是从探索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社会职能实践,而科学精神是由探索实践孕育的人类精神。把这种精神称为科学精神,在于科学体现探索实践的理性本质。 探索实践追寻自然,探索自然,把自然的异己性质变为属人性质。从而,在探索实践所达到的地方人占自然,它构成人类生存的视野。而“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恩格斯语)。在探索实践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