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如何认识日本新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新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中日关系因教科书、李登辉访日以及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出现波折。舆论普遍认为,在日本政府领导人这些强硬言行的背后,是日趋增强的新民族主义思潮。一、何谓新民族主义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日本的民族主义,其背景、特征及影响均有不同,因而被称之为新民族主义。如果说8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来自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带来的民族优越感,那么经济持续衰退的局面却是9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的社会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而美国经济却持续景气,这与80年…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广泛蔓延是由于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所致。冷战格局解体、中国的崛起、朝鲜的核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是日本“新民族主义”蔓延的主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审定结果,由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获得通过。由此,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激烈反对,所谓“教科书问题”再一次成为日本和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科书问题已经屡次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结”,不但多次引起两国外交上的摩擦,更重要的是日益损害了两国国民、尤其是中国国民的民族感情,成为两国关系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与持续发展。1982年,在中日关系中第一次出现教科书问题,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渐进式的历史和解”是解决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后应立足发展,增进理解,奠定形成共识的基础,促进中日关系重新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23日,一个名为“纠正战争资料偏向展示会”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团体组织少数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集会。这伙人打出“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验证”的招牌,在“研究历史之谜”、“破解20世纪最大的史学疑案”的幌子下,采用曲解史料、穿凿附会直至公然抹杀史实等一系列卑劣手法,发表种种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不仅给千年交替之际的中日关系蒙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21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系列会议期间,同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举行了会晤。会谈后,鸠山表示:“我谈到我希望同中国建立兄弟般的友好关系……那将是我要构建的东亚共同体的焦点。”以“兄弟”来形容中日关系,鸠山当是日本领袖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中日关系在经过多年的僵持之后,随着日本领导人的更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两国的高层和民间都认识到中日和平友好的重要性,都有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迫切愿望。从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到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2007年岁末福田康夫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中日关系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春”。今年胡锦涛主席将在樱花盛开的时节访问日本,开展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两国关系的“春暖之旅”,中日关系的春天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熊孝梅 《党史博采》2006,3(10):31-32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广泛蔓延是由于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所致.冷战格局解体、中国的崛起、朝鲜的核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是日本"新民族主义"蔓延的主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前,随着日本对东北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主义矛盾在东北凸显乃至逐渐激化.日本从东北获取了大量利润,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主义,使之深感东北对于日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吞并满蒙”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既定目标.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东北民众的反抗意识.东北爱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东北当局的默许与支持下,倡导民族主义,反对日本侵略,已将东北民众组织与领导起来,在东北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日本深感其在满洲(东北)利益受到威胁,阻碍了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于是叫嚣“满蒙危机”,在日本国内疯狂地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0.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接受了日方关于战争的“深刻的反省”;日方在谈判中则明确表示“对台湾不抱任何野心”、“毫无支援台湾独立的意图”、“也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为打开中日友好交往的大门,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大学刚毕业,作为翻译便随同廖承志开展对日工作。在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势下,追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廖承志为促进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警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局面,是很有必要的。接待日本“三团体”访华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和日本要友好相处,争取日本人民。对于日本上层,不仅要做“左派”的工作,对于“中派”和“右派”人士的工作也要开展起来。1952年5月,高良富等三位国会议员到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日本之行,无疑是给两国关系注入活力的开拓之旅。两国首脑互访机制的恢复和确立是拉动目前中日关系的最大动力,在经历了小泉执政5年两国关系的低迷之后,当前的中日关系正因为胡锦涛的访日而展现出“暖春”的生机,让人们对全球视野下的中日关系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3.
2004年9月10日,新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抵达东京。日本对中国的这次任命非常重视,主流媒体《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等都对此予以了较大关注,认为王毅是中国外交部的“日本通”,任命王毅为驻日大使反映了中国高层领导重视对日政策。他们认为,当前中日关系以经济为中心交流频繁,但由于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两国领导人互访处于停滞状态,希望和日本政界有很深关系的王毅能打开中日关系局面。中国记者在东京接触到的  相似文献   

14.
在欧美社会,主张排外、怀念法西斯历史的社会与政治势力,一般被称为"极右翼",而在日本社会,约定俗成地称之为"右翼"。他们秉持国粹主义、民族主义理念,主张日本至上、天皇至上。总体上来说,日本政坛的传统意义上的右翼,目前并未占据主流地位。现在搞乱中日关系、鼓吹防范、制衡中国的政客们,大部分在思想上与传统右翼有着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孙启军  朱海燕 《世纪桥》2007,(1):91-91,96
从全球史观,透析日本三十多年“入常”道路上的曲折与败绩,可以看出“入常”失败有其必然性:缺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世界影响力;在国际外交上的现实主义、民族主义,导致了日本自私自利的国际行为;在国际社会中随风倒的投机史实,无法博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导致日本“入常梦”一次次破灭。  相似文献   

16.
就在几个月前,人们还津津乐道于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亲善”之举,以为中日关系有望“破冰”。然而,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沉不住气的安倍很快就露出了狐狸尾巴。从目前安倍晋三的内政外交动向来看,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并没有改变,安倍沿着他的前任小泉的道路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7.
月读     
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吴学文卓南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3.00元本书是吴学文和卓南生的对谈录。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2000年在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就战后中日关系进行的多次对谈为基础修订而成的。第五章、第六章是为庆祝《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署25周年(2003年)及透视“亚洲杯中日足球风波”(2004年),为新加坡《联合早报》进行的两次对谈的中心内容。第七章是应《环球时报》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国际论坛”特别栏目而作的对谈内容。本书作者吴学文现任中日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研究日本问题50多年。卓南生现任日本…  相似文献   

18.
徐鹏 《党史博采》2007,(6):49-51
<正>2007年,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抚今追昔,世纪伟人邓小平曾是抗日战场上的战将,为驱逐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立下卓著功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航船,并成为中日友好条约缔结的和平使者;他更是中日关系永久性正常化的捍卫者,对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大选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政治动作有二。其一是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其二是成立一个被喻为“鹰派”色彩浓厚的内阁。“小泉政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日本想往何处去?中日关系能否改善?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卓南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卓南生说,上世纪90年代一方面是冷战的结束,男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来了个政治大冼牌。而政治大洗牌的结果是自民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明确提出:只有在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的最终融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提出了“平等的联合”和共同繁荣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提出了要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观点;从良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出发,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