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几个朋友看电视谈话节目,主角是一位被男友打伤的女孩子。主持人问:“为什么这个男人打你不只一次,你还跟他在一起”“因为我觉得他需要我,没有我,他会死。”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引力     
刘霄 《廉政瞭望》2014,(11):14-14
曾经和一名外闻畅销书作家聊天,我还记得他说了一句现存依然在我耳边同响的话:“年轻,如果安全感太多.你就不会安全。”他还在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中激动地说:“年轻人买房就是扼杀未来。”当时的我,把这些话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3.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此刻,我站在壶口瀑布的山坡上,脚下便是滚滚东去威震峡谷的黄河。  相似文献   

4.
侯江 《学习导报》2014,(12):25-25
记性这个东西,其实和身高差不多,不可能大家都一样。但是,出奇地记性好的人和出奇地记性差的人,都不太多。就像成人的身高基本上都在一米五到两米之内。所以,如果什么事情大家都记得住,说明这事儿能引起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不记不行。比如咱们的首都是北京,比如PM2.5,比如高考。但是,如果什么东西大多数人根本记不住或者全无兴趣,那只能说明,这个东西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很小,真的很难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2626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还记得你们学校的校训吗”的调查显示,仅46.6%的受访者能清晰记得自己学校的校训,53.4%的受访者直言已经记不全。有受访者表示:“对于我们学校的校训,我是真的没有印象。我觉得乏因为我们学校的校训太没有特色了,学校也没有刻意引孕让我去记住它。如果校训背后有故事,或者学校告诉我它的来历,我可能就不会忘记了。”  相似文献   

5.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2,(13):76-76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同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相似文献   

6.
张兵 《党史博览》2009,(7):43-45
2007年岁末,我去北京市报房胡同采访柯华大使,并送去我参与主编的《见证奥林匹克》一书给他。该书中的一篇《乒乓使者到几内亚》,就是他提供的。我开玩笑说道:“柯校长还记得我吗?”他笑答:“名字记得,模样记不清了。你要知道,我刚刚过了92岁生日。”我打量着他笔挺的腰板儿、稳健的步态,听着他从容的叙说,觉得与35年前同在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时无大差异,竟一时不敢相信他是年近百岁的老者!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演出     
朋友闫患了癌症,去医院复诊时,医生问他:“病人呢?”闫说:“我就是啊。”医生说:“你?你怎么跟没事人一样?”他笑笑:“那应该怎样?灰头土脸、满脸悲切?与其悲观失望,还不如快乐轻松地过好每一天。”  相似文献   

8.
1950年国庆前夕,张干在湖南一师时期的学生、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时任一师校长的周世钊,到张干所在妙高峰中学看望旧日的老校长。“张校长,”周世钊仍然像35年前一样称呼张干“,润之给我来了信,约我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啊,”张干一惊“,他还记得你?”“我们常通信。张校长,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新民第五小学教师张星飞在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积极筹划抗日三人小组,他的一个要好的同事石海岑从奉天来探望他,指点他:“你应该找共产党,共产党是抗日的。”并告诉他:“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共产党,你原意参加我可以给你搭个桥。”张急不可奈石走后第四天,张星飞就接到由奉天皇寺寄来的一封信,叫他去奉天接洽,信上署名李馨华。  相似文献   

10.
没有棱角的智慧 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陪朋友去接他不满三周岁的女儿。朋友叫了一辆出租车,十五分钟后才到达目的地。我颇为不解地问:“咱单位附近不止一家幼儿园,你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朋友笑着回答:“你进去看一下就明白啦!”  相似文献   

11.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  相似文献   

12.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3年金秋10月的一天,由于中组部一位朋友的帮忙,我得到了曾志同志家里的电话。本来,我想请这位朋友带我去采访曾老,没曾想,他开口就说:“曾老那儿,用不着引荐,你可以直接联系,只要她在,肯定不会拒绝作。”这样,我从内蒙古宾馆所住房间拨通了曾老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她老人家。听我说明身份和采访的内容后,她立刻用带湘味儿的普通话说:“可以,你看明天下午三点怎么样?你坐地铁到万寿路站下车,出站后找万寿路甲15号中组部宿舍,我住X楼X门X号。”放下电话,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此前,我已从报刊…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老同学谭世瑛时,深情地说:“你爹还在东山不?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老先生同意我。”“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的呀!”  相似文献   

14.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乍一看,你也许以为它们是新闻报道或典型材料的眉题,但你很难猜出它们也是一些高校的校训。这些经常出现在校训中的“高频词”,最近被网友评选为“通用校训万金油”。简单地说,校训就是一所高校的治学理念,甚至兼有大学风骨。但往“复杂”了说,校训也很“深奥”,正如一位资深教育记者所言,  相似文献   

15.
对话文花枝     
“我只是一个普通导游,比起遇难的同行我已经很幸运了。”2005年最后一天,在抵达湘潭的当天晚上,记者见到了这个坚强的姑娘。面对提问,花枝没有过多叙述当时的情形,她只是平静地说,“我对我当天的举动并不后悔。”“花枝,你还记得起车祸发生时的情形吗?”“说实话,能记得非常清楚的不是很多,我坐在第二排,看到卡车直冲着旅游车撞过来。”“你还记得当时说过些什么吗?”“好像就是让大家坚持,让大家加油,我们一定会没事儿的之类的。”“还有呢,更细一点的呢?”文花枝先人后己抢救游客的事迹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记得“延安名角”1940年8月底,周恩来去苏联治疗臂伤后经延安返回重庆,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同志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回到红岩使整个气氛都改变了,大家在生活上好像也活跃起来,所有同志对他都非常尊敬爱戴。恩来同志本人对大家都很亲切,没有一点首长架子。那时,我对他不熟悉,在延安的时候听过他作报告,我们从延安新来的这批年青人在离开延安前,他和其他首长一起接见过我们,他还和我开过一句玩笑,说我是个“小广东”。有一天,我抄完急电,小鹏不在,我拿着一叠电报到恩来同志处,他很快专心地读完,抬头看见是我,有点惊愕地说:“你不是…  相似文献   

17.
有权不谋私     
《党课》2012,(11):77-77
我国古代有不少清官,虽然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却能够克己奉公.不以权谋私,值得称颂。 不为朋友谋。东汉扶风人苏章在任冀州刺史时,他的一个朋友在冀州所辖的清河郡做太守,无恶不作,老百姓联名上书要求查处。一天,苏章在自己的住处备了酒宴招待他。朋友见苏章不提自己的事,还设宴款待,觉得自己不会被查究了,高兴地对苏章说:“别人有一重天,你老兄为我上司,诸事担待,我独独有两重天了。”苏章却直率地告诉他:“今天晚上我请你喝酒,是咱俩的私人交情;明天大堂之上,  相似文献   

18.
署名文章要“名”文相符有位朋友在某企业当厂长,论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还说得过去,但要说起他的文章,却实在不敢恭维。可近两年我多次在报刊上看到他的署名文章,不免心中有些疑惑。一次相遇,有意问及此事,他倒也直爽:“不瞒你老兄,那些文章除了名字是我的以外,其...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引力     
<正>曾经和一名外国畅销书作家聊天,我还记得他说了一句现在依然在我耳边回响的话:"年轻,如果安全感太多,你就不会安全。"他还在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中激动地说:"年轻人买房就是扼杀未来。"当时的我,把这些话奉为圭臬。在房产经济开始疲软的年代,人寻求安全感的方式一如既往。时下,流行一个新的名词  相似文献   

20.
3月15日,朱镕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有记者问:“您的任期已经过半,您希望中国人民在您离任之后最记得您的到底是哪个方面?”他响亮地回答:“我只希望在我离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我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