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说我说     
官员首先是公民,而且因为权力大,受关注度高。他们必须是遵纪守法更加严格的公民。——这个常识,将越来越成为中国吏治的真实法则  相似文献   

2.
谢大贤 《当代贵州》2007,(13):62-63
税收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保障,用于使全体公民受益的事业。毕节地区地税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2007年又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时下,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在一些地方开始由“热”变“冷”。前不久.在某地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公民旁听处,5名公民旁听人员有2名在打瞌睡.原因是“只能旁听,不能旁说,打不起精神来”。  相似文献   

4.
你说我说     
《学习导报》2014,(24):62-62
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马克思庆祝伟大革命的胜利,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上。——列宁民主与法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讲的法治,其实就是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相似文献   

5.
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也表现在公民的法律生活中,如在对涉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诉讼案中就有不少是请科学界人士介入的。有了科学家的介入,对于案件中涉及知识的真假优劣就有科学权威的甄别,这对于法官判案是大有好处的。 人民陪审团,它体现公民的民主意识;科学家陪审团,它强调更多的是科学意识。两相结合,就可以促使我国的法制建设更  相似文献   

6.
从行政伦理上讲,政府是公民联合聘请的大管家,公民申请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就好像主人要求管家报一下账,说说钱都花哪儿了,这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亦有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应当主动公开。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非但没有做到主动公开,面对公民申请还充满了傲慢和偏见。河南省南阳市青年王清对当地181个政府部门,提出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7项信息公开申请,许多部门没有实质性回复,他本人反而被当成了间谍跟踪和监视。  相似文献   

7.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开外表的纷繁与芜杂,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公民意识的法律之维,体现为公民的身份意识,即对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二是公民意识的道德之维,体现为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即公民美德或公共精神;三是公民意识的实践之雏,体现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协商、妥协等意识,即公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的构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公民社会可以改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构建公民社会,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洛克非常重视公民教育,他的公民教育思想具有自由主义的色彩,他认为自由是公民教育的前提,也是公民教育的目的。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人,即新型绅士。洛克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知识教育和公民健康教育。关于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由于当时学校较为恶劣的学习环境,洛克主张家庭教育而贬抑公共教育。关于公民教育的方法,洛克也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如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研究一般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对儿童的管理要宽严得当、宽严适时等。洛克公民教育思想对欧美国家的公民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说“官念”     
"当官",是多么的美丽诱人,"当大官",更令人兴奋不已。"官"与"管"形相近音更相近,当官就意味着管人管财管物,更有人吹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官职可谓高矣!难怪民谣中把官定为一等公民,其言不谬。"官"像魔法一样牢牢地吸住了一些人,他们  相似文献   

11.
闫莉 《世纪桥》2009,(11):71-73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公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公民意识、公民能力比较薄弱。发展公民能力是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公民应具有何种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公民能力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运用多种途径,逐步去发展公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精神的价值与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精神是解读现代社会发展程度的深层判据,是公共危机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宽容和妥协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公共危机治理效能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公民精神的化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甩,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3.
林达 《廉政瞭望》2010,(23):48-48
公民教育是个一直在谈的话题,许多中国学者都意识到,建立公民社会。要从公民教育做起,要写出高质量的《公民读本》来。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的教材很多,一般是学者写的,各地学校的老师从中选挑。可是,他们的大原则在那里,课本也就大同小异。我随意挑了一本看,那是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  相似文献   

14.
民监督是指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参与国家管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方式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它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相结合,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一公民监督在我国有着其他监督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就公民监督的地位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公民监督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民监督的法律保障方面,公民的监督权利是国家宪法明确赋予的,公…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08,(2):62-62
曹泽华在《江西日报》撰文指出,理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这种政治参与,第一要符合合法性,第二要符合有序性,第三要符合亲自性。这三条能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二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有程度性的。这个程度性要随着实际情况,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提高而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和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怀宇 《唯实》2000,(3):53-5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公民意识。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大任务。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公民身份意味着什么?体现公民身份的最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这些问题是公民教育实践中值得研究讨论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就公民概念的实质性内容和公民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问题,作一个…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现阶段,农民工公民意识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公民身份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缺乏。因此,政府应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加强农民工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加快和完善政治社团建设,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其成为建设好公民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从公民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的调查和探讨表明,文化程度、工作满意度和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呈正相关,而年龄、生活压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负相关关系。公民自身微观层面因素对公民无序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9,(5):30-30
关于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两个概念,但它们在本质和范围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完法第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问题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包括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内容的划分以及实现我国公民教育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者在公民教育问题研究方面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