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刘博文 《廉政瞭望》2008,(11):62-62
公元581年,在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从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390多年混乱、割据、分裂、动荡的局面后,建立了一个统一稳定的隋王朝。可惜的是隋王朝立国只有父子两代短短的37年,就在风雨飘摇中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除了秦朝以外唯一的短命王朝,也成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最典型注脚。探幽大隋兴亡的历史轨迹,改革立国和腐败亡国都是值得警醒的。  相似文献   

2.
1945年 7月 ,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探讨历史兴亡周期现象 ,随后 ,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 ,用了“周期率”一词。近几年来 ,有人认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而笔者认为 ,“误引说”或者“误用说”是不成立的 ,应该用“周期率”。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对“周期率”提出异议的是李振民在 1 991年第 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一文 (以下简称李文 )。在该文的注释中 ,他认为黄炎培将“律”误用为“率” ,“周期率”应用“周期律”。建党 80周年时 ,不少人重提毛黄探讨的历史兴亡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今 《理论学刊》2002,6(1):101-106
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 ,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就是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呈现交替重复的规律。后来有人以所谓“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概括这一现象。自秦代至于清季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十次这种盛衰兴亡的政治变易 ,尽管实现了缓慢的进步 ,但是以专制主义体制为主体结构的中国政治形式本身 ,则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兴亡”之间 ,有多种历史因素的合力的作用 ,而统治阶层本身的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政治史的这种周期变化 ,毛泽东曾经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实现中国政治形式的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要真正实践这一意志 ,还需要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王广宇 《党史博览》2012,(11):46-49
2011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先生的《“四人帮”兴亡》(以下简称供亡》)一书。这部150万字的鸿篇巨制,据作者说,花费了20年的功夫,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访问了众多著名当事人才完成的。作者希望这套大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伟志 《求贤》2010,(3):29-29
最近报刊上,就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率”的“率”字.展开了争论。我这里说点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所谓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从实质上说,就是执政后如何防止腐化变质,脱离群众的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和毛泽东的思考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出了自己长期思索的历史“周期率”问题c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对…  相似文献   

7.
1945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希望共产党能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走出“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历史兴亡的周期率。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依靠人民群众去监督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即民主治腐,是我们党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条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今  相似文献   

8.
唐洪英 《探索》2000,(4):17-19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具有战略前瞻性。它正确总结了党近80年历史的经验与伟大作用,为铸就21世纪中国历史的辉煌提供了“资政育人”的宝贵借鉴与启迪,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史与现状作了认真总结与思考,为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再度复兴与蓬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准确地深化了对党的性质与纲领的理解,为党在新世纪的奋斗提出了政治导向的新思想武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为中共在新世纪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这一世界级难题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三个务必”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与此相一致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三个务必”和“三个不变”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内涵一脉相承、辩证统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全党直面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政治要求,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对照把握、融会贯通、一体落实。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即将从这里动身,起程前往北京——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王者之地。这是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一个真正代表千千万万最普通民众利益的党所领导的军队,即将结束全国战乱,在北京宣布建立人民政权,从而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人们看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般戏剧性的王朝更替,权力圈外的普通人们对政权的更迭已不抱热望。但是,这次却不同,人们从这支党和队伍的旗帜上,从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上,看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统治者的东西。这种特质再一次激动了人们久已冷却的心灵:人们切盼着这个政权的到来,同时一些人又怀着些许忐忑:他们的这种好作风能长久吗?黄炎培先生的发问就代表了这种心情:“中共能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吗?”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也有所顾虑。从泥土地进入紫禁城,环境变了,地位变了,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难保不变。所以,党的领头人毛泽东的心情并不轻松,他对同行者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了“应考”,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准备。赴京之前,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民主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文章对毛泽东在延安时代提出的民主是反腐倡廉、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观点,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作了较深刻的论证,同时分析了资产阶级的有限民主局限性以及“文化大革命”所谓大民主的弊病,说明这些民主形式不是执政的共产党人今天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从而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有序民主模式是反腐倡廉的有效形式,并为构建有序民主反腐倡廉的新模式提出了十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的不同时期对历史周期率之问作出的真理性回答。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答案”有着与时俱进的出场路径,人民监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确立的民主新路,而自我革命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底气。从辩证逻辑来看,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在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却辩证统一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在把握社会矛盾的前提下以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为目标导向,在坚持群众观点的基础上以人民立场为价值遵循。从实践逻辑来看,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前提、坚持良性互动的赋能机制、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践行“两个答案”继续求解历史周期率之问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艰苦奋斗与“周期率”抗战时期,黄炎培去延安,与毛泽东谈及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他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初兴后亡的“周期率’。……希望找出一条...  相似文献   

14.
于安龙 《求实》2023,(2):4-14+109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一个政权或执政党需要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其实质是要走出治乱兴衰的循环往复,确保政权的长期稳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要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安全问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式和路径,形成了“民主新路”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回顾百年历程,党的角色地位、实践场域、面临的时代挑战、人民期待等都发生了变化,但其初心使命、理论根基、政治基因、目标指向等没有变化,所以,这是一个“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科学把握“两个答案”,需要做到“内”与“外”的有机结合、“前”与“后”的有效衔接、“上”与“下”的联通互动、“情”与“理”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整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落实到推进反腐倡廉的实际工作中去。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政治权力的衍生物,它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中国所独有。以时间上看,腐败跨越人类历史的多个时期,“腐败周期率”形成了历史上特有的“兴亡周期率”———历代王朝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从空间上看,它是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治吏”,是古今中外治国方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是由民心的向背决定的,剥削阶级的劣根性,决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才能打破这个"周期律".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学史治史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邓小平是我们党内善于以史为鉴的大师,江泽民同志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注重从历史的得失成败、盛衰兴亡中吸取历代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一、以中外政权兴亡的历史为鉴,强调执政党关注“人心向背”,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语)。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即将从这里动身,起程前往北京——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王者之地。这是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一个真正代表千千万万最普通民众利益的党所领导的军队,即将结束全国战乱,在北京宣布建立人民政权,从而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人们看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般戏剧性的王朝更替,权力圈外的普通人们对政权的更迭已不抱热望。但是,这次却不同,人们从这支党和队伍的旗帜上,从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上,看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统治者的东西。这种特质再一次激动了人们久已冷却的心灵:人们切盼着这个政权的到来,同时一些人又怀着些许忐忑:他们的这种好作风能长久吗?黄炎培先生的发问就代表了这种心情:“中共能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吗?”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也有所顾虑。从泥土地进入紫禁城,环境变了,地位变了,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难保不变。所以,党的领头人毛泽东的心情并不轻松,他对同行者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了“应考”,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准备。赴京之前,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  相似文献   

19.
宁可 《新湘评论》2010,(19):58-60
一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史记&#183;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  相似文献   

20.
回顾“皇粮国税”的历史,我们发现,农业税是以往社会的经济命脉,曾经直接影响着朝代的兴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