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万民之忧乐     
《新湘评论》2012,(19):32-32
原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史晓风曾转赠了一套《黄宗羲全集》给温家宝总理。3月22日,温总理给史先生亲笔写了封回信:“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的思想创新的重点与亮点,乃在于他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和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的力行哲学。黄宗羲通过讲学活动与著书实践,树立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也培植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清代浙东经史学派。黄宗羲的新民本政治思想,一方面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经世应务”的治史根本指导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黄宗羲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异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黄宗羲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思想,与后来日本明治时期思想横井小楠有着相似之处,而后者是在尚未读到过黄宗羲这部著作的情况下得出这种相似的思想观点的,这里意味着儒家中的具有民主性。而孙文的民主革命思想,也与黄宗羲有相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收到友人史晓风先生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后,所写复信中的一句感言。温家宝今年3月22日夜写给史晓风的这封亲笔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作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他在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  相似文献   

5.
两份名单     
佚名 《廉政瞭望》2008,(10):26-26
有人曾经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千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三人本体工夫学说的学理解读,本文指出:王阳明“合本体工夫而一”之说,涵有两大思维向度,即“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见本体”。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承续了“由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路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3,(8):57-58
黄波在2003年6月26日的《南方周末》上发文指出,著名学者秦晖先生从黄宗羲著作中概括了一条“黄宗羲定律”,提出了历代农民税赋积重难返无法根除的怪圈。闲来读书,我惊奇地发现关于“三农”问题,明清之际的另一位思想巨子王夫之也曾提出过一条“定律”,他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  相似文献   

8.
实学精神是黄宗羲启蒙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明清实学是他启蒙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黄宗羲通过对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否定的思想.同时,在以"实学"求"实用"的精神指导下,黄宗羲对未来的理想民主社会进行了设计,成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的重要理论.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实学精神与启蒙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浙东学派”最早由黄宗羲提出,其所揭示的是浙东学脉,而非一个学派著作的汇总。自黄宗羲及其弟子后学,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其学术特色不仅在于史学,而是经史并重的。因此,其学派的正式名称应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而非“清代浙东史学派”。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农村的税费改革时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能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温总理的这个说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民众,把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根本的政治决断力;更让人们看到了新领导人善于学习,能随时从学术界吸取治国安邦思想资料的政治家形象。 所谓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是说税费改革要防止出现历史上发生过的越改革农民负担越重的情况。“黄宗羲定律”这个概念,是我国当代史学家从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概括出来的。面对明朝无可挽救的败亡事实,黄宗羲从批判政治、官宦、军事、货币、赋税、土地、学  相似文献   

11.
《明夷待访录》为黄宗羲研究古代制度史,尤其是明代制度史的杰作。本文截取其对宦官制度批判的一个侧面作探讨。黄宗羲认为,宦官起源于“家天下”的专制制度,到明代为害最烈。原因是宦官制度在明代得到了高度的强化,形成了君主也无可奈何的擅权的客观趋势。宦官制度对社会的祸害“如毒药猛兽”,而主要的是在对人们的精神毒害上,让臣子“相趋于奴颜婢膝之途”,让“一世之人”成为“心奴”。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晚年处于既对前明亡国的感念,又欢迎清廷佑文政策这一矛盾心情之中。前者是黄宗羲一贯情感所系,后者则是他出于对中国礼乐文明制度的向往之情。二者交织,构成黄宗羲晚年思想发展脉络中一大张力,这些都体现在他当时所著诗文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思想,与后来日本明治时期思想横井小楠有着相似之处,而后者是在尚未读到过黄宗羲这部著作的情况下得出这种相似的思想观点的,这里意味着儒家中的具有民主性.而孙文的民主革命思想,也与黄宗羲有相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之《泰州学案》中有一段总括性评语,学术界引用频繁但不深究内中丰富的哲学史内涵。这段评语,点明了泰州学派的平民化、禅学化、异端化这三个特征,是既使阳明心学得以广泛流传,而又渐失其传的真实原因所在,也是泰州学派崛起于晚明的缘由。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不应再停留在粗线条的轮廓描述上,而应当深入到各个学案中去,这会有助于黄宗羲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黄宗羲诞辰400周年,为纪念这位在我国文化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伟人和学术大家,其故乡宁波市于九月份举行了"因为敬仰而纪念--黄宗羲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党员文摘》2009,(11):25-25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熟悉。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十个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8.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19.
吴真 《共产党人》2004,(4):19-21
只有减轻了九亿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普遍摆脱贫困,中国才能走进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一些地方才不至于再出现“农民减负年年减,农民负担年年升”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