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一语即由此简化而来,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相似文献   

3.
肖德安 《党课》2011,(2):64-6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在世,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同样需要平心静气,缺乏平心静气,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难以有戍。  相似文献   

4.
谢清泉 《党课》2011,(18):69-69
“静”是一个人品性修养、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过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是“静”?“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守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平淡、淡泊。  相似文献   

5.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6.
澹泊明志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5,(7):30-30,32
“澹泊明志”语出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意谓:恬静寡欲,志向远大。其原句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后历代文人志士常以此语鞭策自己.鼓励别人,成为我国古代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人《杜诗言志》中写道:“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倡“俭以养德”,即是说保持行为清廉,生活俭朴,戒除奢侈,洁身自爱,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告诫中做过高度的概括:“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挥霍无度,  相似文献   

8.
请您评刊     
《共产党员》第7期一到,我们支部的老同志就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我给大家阅读。我知道他们最喜欢的栏目是“生活之友”,我就先念《人生有三件事不能忘》。头一件事是“孝老”,我还没念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说:“说的真对,我们都七老八十了,还能活几年,总盼着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一位老同志还记着《共产党员》第6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无因啃老》,  相似文献   

9.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10.
也谈淡泊     
也谈淡泊细雨淡泊,是一种书面文言,意为恬淡寡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淡泊一词大多表示不追求名利。在这五颜六色的人世间,我们面对的一切似乎都张着诱惑的大口,诸如官职、名利、地...  相似文献   

11.
袁文良 《党课》2013,(16):72-73
所谓“汤”,《辞海》《辞源》和《新华词典》中都有多种解释,但一般是指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汤在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民间“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就足以为证。据考证,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老祖先就会把收获的谷物等放在粗陶器中煮成汤喝。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汤”的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2.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13.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3,(12):39-41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了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还交代王冶秋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学习月刊》2011,(24):38-39
《艺文类聚》首开收录事文的类书之先例,“事中有文,文中含事”,在保存了大量文学文献的同时.增加了类书的实用价值。综观《艺文类聚》“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事文合璧的类书体制,就是在每个子目下.先辑录注明出处的经史百家之言,后辑录的诗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维护一个班组的“番号”.为了履行自己的一份责任,为了信守自己的一个承诺,他义无反顾,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大山河畔.用一己之力扛起班组这面大旗,为矿区供水恪尽职守。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有“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基本概括了一个有作为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加分析,在当今时代,这“七善”也应是支部书记开展好支部工作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7.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上映。不同于以往南宋时代的影视剧中多以岳飞抗金或辛弃疾南下为背景,《满江红》将时间设定在南宋绍兴十六年(即岳飞死后四年),实属罕见。翻阅史简,这一年看似“无大事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9.
《菜根谭》言:“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凡看事比较“淡”的人,往往沉着、静心,这种人,有主心骨:一个有悟性、深省的人.不会被社会上的五光十色所诱惑.大都在繁杂的事物面前表现出冷静、坦然,这就是说,淡则心定,彰显淡定。“禅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对领导干部而言,能战胜自我,遇万事冷静、看万事淡泊、做万事从容.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相似文献   

20.
诗词言志,贪官也不例外。 唐朝宿州太守陈王番,因贪赃被处以极刑时题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宋朝奸相蔡京在举家南逃的路上也写过一首《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