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方法论视角下的治理理论与中国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治理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它立足于农村社会实际,寻求以历史和现实资源解决问题.乡村治理主要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中心,但又涉及到现实中国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产业结构、利益实现、社会结构、区域协调等问题.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应包括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乡村治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乡村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大批劳动力进城造成的乡村“空心化”,乡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与治理。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我国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3.
王玮 《法制与社会》2012,(14):208-209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政策环境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学者们渐渐发现,乡村精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重要而独立的群体.并且,乡村精英的角色、地位与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整个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整合,分别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类别的乡村精英考察,得出新旧乡村精英对比的差别以及三个领域的精英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对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2000年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各地区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的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社会资本通过加速工业的集聚的方式,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地区间在社会资本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和谐发展法律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由于受地理、历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内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民族自治地方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都十分显著,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受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当地群众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以及社会的不协调发展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应结合本地方、本民族的实际,以完善自治条例为核心,构建本地方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地区在后发展时代实现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担负着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检察机关刑检工作应突出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创新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能力,提高服务和保障《规划纲要》实施水平。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自2002年各级人民政府一直关注并着力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的社会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整体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频繁出台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关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基于海南陵水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试找出相关对策来推进海南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徐丽媛 《法制与经济》2009,(24):100-101,103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现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发达国家(地区)成功或失败的区域经济发展经验为中部崛起提供了借鉴,要求把区域发展与新的环保思想——循环经济理念相联系,并应体现在地方立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9.
左晓慧 《法制与社会》2012,(33):128-129
乡村治理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治理理论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的运用。现阶段,我国乡村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乡村治理的重心在于通过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力量发育不完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的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多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体制建构不断完善。但是在一些地区宗族势力的复兴对村民自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分析宗族势力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影响,并试图提出削弱宗族势力消极影响的相应措施,对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可用力量。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由构成循环经济法的全部现行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体。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我国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法的发展现状,我国在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应当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结合法治的本质要求,以实体性原则为指导。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在宪法的统率下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各单项法律、法规以及加快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2.
范纯 《北方法学》2011,5(2):80-89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为应对环境问题,巴西确立了体系完整、规范细密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由于受历史因素和旧制度惯性以及官员腐败的影响,由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构成的法律实施机制未取得较好成效。为此,巴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环境政策。但其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经常受到经济发展政策的干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今后,巴西环境诉讼有待完善,环境行政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法律实施机制的基础性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孙冕 《行政与法》2010,(2):62-65
法律意识是法治模式构建、运行与变迁的先导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反映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和法治水平。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始终伴随和影响着农村法治化建设乃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农村法治化进程问题,必然要将农民的法律意识置于其中,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及其特点.将法治建设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于庆生 《行政与法》2004,(12):106-108
法律入世主要是经济法入世,我国传统经济法的理念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和法律体系等诸多方面与WTO规则都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树立符合WTO规则的经济法新观念,对我国经济法进行重新定位,是我国入世后有效履行WTO规则义务的先决性条件,是构建和完善我国经济法法律体系、法学学科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郭琰 《行政与法》2014,(7):15-18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大,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迫在眉睫.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农村虽建立了一些法律服务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建设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立有经费保障的、公益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学研究框架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国经济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济与法律互动结合框架、经济法规体系框架、“主体—行为—责任”框架、“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法益主体框架、比较框架、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框架,有助于经济法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试论就业歧视及其公法规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竹文君 《河北法学》2004,22(10):77-80
就业歧视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效益至上价值原则与劳动者平等就业价值理念两者之间的难以趋同,是当今法律面对的一种尴尬。国家对单位用人自主权进行公法意义上的规制是社会本位理念下的现代劳动法发展趋势之所在,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应作为完善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平等就业的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救济措施,以期消除就业歧视、引导和推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现代化发展的最前沿。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农村立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应构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架构形式。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走综合立法与分业立法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应尽快实现稳定发展,竞争适度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孟国碧 《河北法学》2006,24(1):40-43
BOT方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极大的政治风险和重重法律、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要求政府提供各种保证.政府保证不同于民法意义上的债务担保,而是政府的一种履约承诺.我国有关政府保证的法律规范及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空白,严重阻碍了BOT方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种类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先富群体"争当"村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显著特点;标志着村委会干部类型正在由道德权威型向经济能人型转变,是农村政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其中也存在诸如贿选、选举纠纷的解决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健全法律制度,以期达到规范农村选举,加快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