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涉众金融犯罪专业性强、行为方式多样、涉案范围广、涉及数额大、受害人员众、证据数量多。罪刑法定原则下,证据的收集与固定是刑事案件侦查的核心和关键,关乎案件的侦破和定罪量刑,而取证问题又是涉众金融犯罪侦查的瓶颈。涉众金融犯罪案件的海量证据与公安机关有限侦查时间内依法严格取证之间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需要调整涉众金融犯罪取证思路,改变涉众金融犯罪案件原有取证方式,对具有规律性的海量证据进行抽样取证,提升讯问能力、突破口供难题,增强电子取证技能,加强侦查队伍能力建设,实现高效取证的同时确保证据符合审判中心主义下的证据证明力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国岩 《法制与社会》2011,(31):142-14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金缸犯罪近几年在我国有重新抬头之势,有必要对这类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目的认定、犯罪客观行为表现进行厘清,以便司法机关准确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3.
赵芳  罗智桐 《政法学刊》2009,26(1):96-100
在国际性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伴随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倒闭,涉众型合同诈骗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可能在一定区域短时间内有集中连锁爆发的危险,这将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并威胁社会稳定,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在办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公安经侦部门面临困境,因此,从经侦工作的视角,探索应对涉众型合同诈骗犯罪对策,寻求通过合理配置警力和协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等有效途径遏制和防范这类犯罪。  相似文献   

4.
分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职能部门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私营企业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一人公司不宜作为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司法难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在实际办案中反映出来了在主观故意、犯罪数额、打击面大小、被害人工作和追赃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一,创新性地运用刑法基础理论,解决实体问题,其中"用间接故意理论创新解决主观方面的确定"、"对‘自愿被害人'坚决予以打击"的主张堪称本文的亮点;第二,综合运用诉讼法原理,正确处理程序性难题,其中"对犯罪总额,可采取‘就低原则'与‘优势证据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则是作者的创新主张;第三,追求多个效果相统一,合理确定打击面.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国际犯罪的本质、国家法律责任性质、国家犯罪标准的不同认识,学界对国际犯罪主体的范围界定不一。基于国际刑法规范及惯例中关于国际犯罪的规定、国际刑事审判实践、国际犯罪构成理论特质、国际刑法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宗旨以及国际犯罪新形态等国际犯罪主体的内涵性考察,可以明确国际犯罪主体的外延应当包括个人、组织或团体(单位)、国家、国际组织,并可以概括出这四类国际犯罪主体的本质和认定特征。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犯罪由于兼具犯罪主体的智能性、犯罪手段的隐蔽性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质而成为当下刑事司法裁判的痛点。囿于刑法的稳定性,单纯依靠法律规范的完善与细致显然不能满足紧迫而复杂的互联网金融犯罪现状。在刑法膨胀化被饱为诟病的当下,从事实的角度去解决互联网金融犯罪的裁判建构,能够为理论界与司法实践提供另一个视角,对理性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主体范围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论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争议颇大 ,本文联系民法学的理论对单位的特征与范围进行分析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并且认为 ,有关自然人应当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并阐述了一定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王鑫 《法制与社会》2013,(32):67-68
涉众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体现在抓捕难、取证难、追赃难、协作难、处理难。对策包括建立专职侦查队伍,开展专项斗争;创新侦查机制,实行落地侦查;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司法协作,打击跨境、跨国电信诈骗犯罪,抓捕境外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犯罪及刑事救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给金融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金融创新不但不能消除风险,反而会直接催生互联网犯罪的潜在需求.互联网金融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与传统金融犯罪相比,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代表着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给其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其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撑;另一方面,如果救济手段局限于行政和民事责任,则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其固有的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刑事救济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法律修订存在延迟性、理论研究缺乏实然性对接,部分机构往往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并对其客观表征及司法规律进行分析,通过行政与刑事、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制,分别从行政监管、刑事立法完善、刑事司法程序优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分析,合理规制互联网金融犯罪,保障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的引出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涉及互联网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相关新型犯罪也开始涌现,且愈演愈烈,挑战着互联网生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因此,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基本问题值得在学理、实务上进行研究。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犯罪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刑法教义学,依照罪刑法定等刑法基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犯罪的主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希慧 《法学论坛》2004,19(2):67-73
本文认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只有一个即单位,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是单位犯罪的主体。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具有社会组织性、物质条件性、组织机构性、责任能力性、决策独立性和合法性等特征。单位犯罪主体的种类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并认为,任何私营企业都可以成为单位的犯罪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及其内设部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承包单位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刘雪梅 《人民检察》2020,(15):50-53
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后,对食品监管渎职罪主体范围的确定需要重新审视。在实行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的分级综合监管模式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应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中心确定负有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的监管部门;在监管部门内部,应当根据具体案情、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监管人员渎职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渎职行为对危害后果所起作用的大小等因素来综合确定直接负责的监管人员,再以直接负责的监管人员为起点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相似文献   

15.
杨宇 《法制与社会》2021,(16):22-23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经全面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这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还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网络金融犯罪行为的频繁出现也给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简单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常见类型以及主要特点,并总结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刑法规制的现状,提...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治理金融犯罪的实践,从政策和模式上都选择了金融管理本位主义,而现在应该转向金融交易本位主义了。为此,需要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与"金融诈骗罪"的立法模式改为"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罪"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模式,需要从国有金融机构保护主义转向平等保护主义。与此相适应,应当摈弃单一刑事主义,而采取综合治理主义。当务之急是对交易型金融犯罪的刑事政策和治理模式从严苛转向宽和,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庆2010-2012三年来的立案情况进行分析,重庆市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外在形式合法化、犯罪手段新颖化、受害群体相对固定化、犯罪行为半公开化、犯罪定性复杂化等“五化”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提前预警强化预防、强化协同加强管控、完善法制提高犯罪成本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量增加金融犯罪新罪名是修订刑法的一大成果,对规范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但也给刑事司法和理论研究带来了许多难题。如金融犯罪的主体、行为方式、犯罪客体等也都存在争议,由此引发的争论将繁荣我国的刑法理论研究,也将为刑事司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李硕  李浣 《河北法学》2011,29(6):183-192
通过对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犯罪的法律特征进行研究,从刑法角度分析此类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及其审理难点,提出减少非法集资类案件发案率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