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日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摩擦与互不信任也在加深。根源之一是中日双方相互认识的乖离。日本对中国就存在着历史问题,中国的发展等几个认识误区。误区源自日本对历史认识的偏差和历史上自卑的中国观及中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等。只有抛弃错误的历史观,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摒弃冷战思维,确立新型安全观;扬弃狭隘利己观,确立互利共赢观才能走出误区,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始终与东亚区域合作紧密相关,两国在地区战略上的协调或冲突始终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70、80年代中日关系在互利性地区战略结构内取得了高速发展;冷战结束以后日本追求“政治大国”战略,使历史问题对中日双边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但由于地区合作中主要是美亚矛盾,中日两国矛盾不太突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日在东亚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上分歧增加。建立地区合作与战略协调是建立持久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必要保障,然而,美国重返亚太则使中日在地区层面的合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中日关系进入再调整阶段,中国的崛起与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步伐的加速使两国关系在多方面出现结构性矛盾,这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波折性。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不宜对此抱过高的期望。但我们也不宜持悲观态度,中日经济关系现状表明两国关系仍存在着巨大改善的前景,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首相更迭,日本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其间,中日关系历经冰冻、破冰、迎春、暖春四个阶段。日本在迈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通过舆论造势强化“厌华”情绪,对华军事政策重在两面下注,备战冲突升级;但为缓解政冷对两国关系的桎梏作用,日本在对华经济政策上重视推进战略互惠,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此,中国应加强对日政治交往,提高战略互信;增强中国国防实力,避免冲突升级;发展双方互利合作,化解矛盾分歧;增进国民沟通理解,改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2011年对中日两国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两国关系从2010年的钓鱼岛风波后逐渐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并达成共识;两国在经贸领域交流频繁,日本加大了对华投资力度;野田佳彦担任首相后,日方还采取新政策推进中日关系。但受制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两国关系发展还面临难点和困境,尽管如此中日关系积极发展的大局有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保守主义是当代日本政坛的主流政治思潮,是一种带有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性质的保守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在推动中日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不断制造麻烦,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辩证地认识日本的新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7.
今年 9月 1日— 3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交流基金会在京召开了中日关系研讨会。京、津、沪 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与会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者认为,中日关系在我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经济有稳固的基础和强大的潜力,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把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培育的中日关系继续向前推进,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加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  最后与会者还对如何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了建议。中日关系研讨会在京举行@一夫  相似文献   

8.
日本华侨华人已逾80万,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华侨华人一直是中日关系联系的纽带。在中国提倡侨务公共外交的新形势下,他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日本华侨华人促进了日本民众对历史和中国现状的了解;改善了日本舆论环境;维护了中国和平统一;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中日关系长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矛盾。日本民主党执政以后,有些矛盾相对柔化,有 些矛盾并无实质性改变。2010 年9 月的撞船事件激化了两国固有的一些矛盾,中日两国一度在政 治、经济和海洋巡查领域形成激烈对峙状态,双边关系陷入新的低潮。两国关系中结构性矛盾、领 土矛盾、军事矛盾、经济矛盾等挑战凸显。与挑战并存,中日两国关系面临诸多新机遇,日本“3?11” 大地震既是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成为中日关系转好的契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的灾害表 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和大力支援,以实际行动改善两国关系,由此抓住机遇,连动开启了两国关系中 的一系列转机。但中日关系的矛盾毕竟十分纠结、复杂、深化,两国关系很难在短时内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逐渐升级,究其实质,既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又有其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日本亲台的真正意图是,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防止台湾在经济方面脱离日本;继续为李登辉保驾护航;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需要。日本对台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日本政局与外交新变化和中日相互作用新趋势的推动下,中日关系面临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新转机。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平衡美亚和重视日中关系的政策取向,为中日关系带来了“福田机遇”期。中日双方应珍惜这一机遇,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更高层次的战略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把日本纳入到其战略体系之中,因此美日两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紧密关系:占领时期,美国政府通过其占领军操纵和主持日本的外交政策;日本获得独立后,又通过与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在对外政策上由美国主导,日本顺从。这种密切的美日关系对中日关系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影响中日双边关系的一些长期性因素,认为中日双边关系处于史无前例的“两强并立”的新现实中。中日关系从整体上看是危机不断增大,相互防范逐步成为中日关系的主流。如果日本的发展与对中国的遏制相联,对中国的遏制与和美国结盟与纵容台独势力相联,则中日之间的对立不可避免。为防止在对抗中两败俱伤,中日双方应该接受新现实,培养共同利益,在一个整合的东亚范围内,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良笥发展,在合作中实现职日两国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大平正芳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他从少年时代起即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步入政界后敢于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并以政治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为时代潮流而动,谱写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友好诗篇。从其为两国关系解冻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从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推动两国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大平与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功绩卓越。大平以不懈追求中日友好的精神风范,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无尽向往  相似文献   

15.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13,(2):4-15,117,128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度执政后,手中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机会,但在日本政治右倾化抬头背景下,其对华政策仍可能受到日本右翼和鹰派的影响。安倍内阁企图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中国周边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格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迫使中方让步。安倍最大政治目标是修改日本宪法,为日本对外使用军事力量铺路。近期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同时,也会谋求缓解紧张关系,防止局势失控。若2013年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很可能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中日关系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前景不容乐观。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中日双方信守条约,妥善处理钓鱼岛争议,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和东亚和平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日本和中国是综合国力分居世界第1、第2和第7的大国。由于各自国家利益取向不同,三国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同时又存在着战略利益的严重对立。中日美三角关系有三种可能的发展前景:一是中日关系由于共同利益较多而好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形成东亚集团,美国则随着实力的下降而逐步退出东亚舞台;二是中日关系恶化,美国借中日对抗、两败俱伤时,主导亚洲事务;三是中美矛盾激化,形成日美对抗中国的局面,在亚洲恢复冷战。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增加第一种可能成为现实的程度,尽力避免第二、三种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野党为当代中日关系的奠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在野党出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对选民愿望的尊重、议会斗争的需要,坚持中日友好大方向,大力推动民间友好往来向官方发展,并根据执政党的不同主张和对华政策决定是给予适当地配合、还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日本在野党为当代中日关系所做的贡献给未来以启示,中日友好是历史潮流,逆流而动必被历史车轮所倾轧。  相似文献   

18.
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数次大的波动和曲折。影响日本确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外认识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90年代以来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之势和安全战略的调整趋势,对中日政治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日关系的政治环境明显恶化。我们应从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出发,注意日本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动态,在警惕和阻止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和军国主义复活倾向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日本对华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总体上呈现强硬姿态,由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因,致使中日高层互访中断数年,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的时期,9月的日芩自民党总裁选举被视为扭转中日关系的关键,从目前形势看,预计“后小泉时代”日芩依然鹰派当道,小泉之后日苓总体战略还将朝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方向加快步伐,如何修复日中关系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自邦交正常化以来经历30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高度。进入21世纪,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最大课题是:对中日关系重要性、复杂性保持理性认识,努力排除、化解和超越各种战略对抗因素,使双方的战略猜忌转变为战略理解,并达成一定的战略合作。胡锦涛主席即将对日本的国事访问,将开辟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是中国为中日关系进入一个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轨道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