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5年,沧海桑田,但长征胜利的史诗却牢牢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75年,世事巨变,但长征伟大的精神却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的前行步伐。在那次震撼世界的远征中,我们党领导着以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  相似文献   

2.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一切景点,若不具有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内涵,总让人觉得缺少回味,遵义,这个响亮而光辉的名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处处景观皆洋溢着活跃的红色文化气息,特别是以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是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相似文献   

4.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较量。红军长征的胜利,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国际束缚到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伟大转折,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波折起伏走向胜利发展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5.
8月的贵州,美得浓得化不开。从遵义出发,一路曲折蜿蜒,满山滴翠,清流丰盈。经过3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采访团一行来到了风光旖旎的赤水河畔,寻访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6,(10):88-88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感到情况严重。青杠坡一战未能消灭尾追之敌,四周敌军越聚越多,战局于我十分不利。为此,他们决定立即抢占附近的渡口,摆脱敌人的追击。因抵制错误路线而被撤职、到“瑞金团”当战士的“兴国团”团长高翔,主动率领数十名红军抢占了渡口的浮桥和对岸的小镇,为大队红军摆脱敌军打通了道路。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此时的蒋介石以为歼灭红军的时机已到,于是调集40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毛泽东与总部首长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之时,红军东渡赤水,迅速回师。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夺取渡口。高翔被任命为“瑞金团’’团长,“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改用碉堡战结合重兵进攻来对付红军,企图消灭红军于乌江以北。毛泽东经过真重考虑,决定红军三渡赤水,造成北渡长江的声势。红军在三渡赤水牵动了国民党的追兵后,然后突然调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瑞金团”完成了牵敌西去的任务,追赶主力到贵阳附近的新场,主动出击,夺取敌人的黑水铺兵站,造成贵阳城中的敌人混乱。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疲惫不堪的滇军被红军牵向东去,遭遇沉重打击。而红军主力则大步开进云南,五月初从容渡过金沙江。至此,红军彻底摆脱了敌人的战略包围,从内线转到了外线,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7.
8月2日至9日。来自北京、天津、黑龙江、贵州等全国13家党刊社的20多名编辑、记者组成采访团,从贵阳出发,北上遵义,南下安顺,东入都匀。西进仁怀,沿着革命先辈长征的足迹,触摸历史的经脉,见证发展的成果。现将本刊记者的所见所闻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历时两年、历经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同志,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壮举。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中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踏上漫漫征途。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长途跋涉,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跨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纵横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在此前后其它各路  相似文献   

10.
文悦 《党史纵览》2006,(11):49-50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大批长征题材的图书。在这当中,不乏通俗生动,以广大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精品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优秀读本。相比那些几十万甚至上  相似文献   

11.
从1934年10月16日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险恶形势下,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贵州的雨多是出了名的,又下雨了。细如发丝的小雨飘飘洒洒,深情地浸润着黔北的山山岭岭。远山近水都笼罩上了漫漫袅袅的雾霭,山中一片静谧。渐渐地,一种激越的声音越来越近,它奔腾着、咆哮着,好似从天而降。我们知道,是乌江来了。站在260多米高的江界河大桥上,俯瞰乌江在脚下白  相似文献   

13.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处于弃旧扬新、探索尝试过程之中。在长征途中培  相似文献   

14.
遵义,一片红色的热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处处红色经典,留给后人许多红色记忆。6月15日到21日,笔者参加全国党刊“重走长征路走进红色贵州”联合调研采访活动,重走当年的红军长征路,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始终不变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刘晖 《党史文苑》2006,1(11):4-6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进行地缘性战略转移,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东南移至西北,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曲折性,显示出红军惊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策略性.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定位是北上抗日,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进行地缘性战略转移,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东南移至西北,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曲折性,显示出红军惊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策略性。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定位是北上抗日,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70年前,历史见证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论起它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长征的奇迹虽然属于20世纪,但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树声,我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无产阶级的军事家,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军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他一马当先,指挥部队强渡嘉陵江,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树声以善打恶仗、硬仗令敌胆寒;他也曾受张国焘蛊惑,陷入政治"沼泽",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戴安林 《世纪桥》2008,(9):10-13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彭德怀元帅,曾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那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没有它;中国革命不会取得胜利,新中国也不会诞生。而那些在长征中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艰苦战斗的老红军们,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天津市,还有22名老红军健在。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的有关同志和本刊记者对这些老红军进行了走访。倾听他们追忆那动人的长征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