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一直被视作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公布,6座祭祀坑、500多件文物重见天日,引发了全球关注。在中国考古迎来百年诞辰的重要时刻,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无疑锦上添花。3月24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前往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他指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遗址考古发掘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成就、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它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故事,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3.
王珏 《党员文摘》2023,(17):45-47
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着光和热,其中有许多年轻考古人,他们扎根考古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探求人类起源、演化、迁徙的远古图景当众多形态规范、制作精美的手斧出现在眼前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郑喆轩难掩兴奋之情。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期间,考古工作连续召开会议,制定“大跃进”计划,颁布“大跃进”政策,推动考古“大跃进”由兴起到高潮。但到1958年底,考古“大跃进”开始调整,并逐步恢复正常。“大跃进”期间考古工作经历了兴起、发展、高潮以及最后调整的过程。其结果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考古和文物工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集全国水下考古精兵强将之力,历时8年寻觅打捞,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终于重见天日。它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了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如同一只封存近代上海丰富信息的“时光宝盒”“长江口二号”古船未来将如何一一解密文物悬念,又将向世界诉说怎样的上海故事?  相似文献   

6.
思奇 《党课》2013,(8):111-114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整个美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是中美洲,而中美洲历史上最著名的古文明是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充满神秘感,因其起源无从探究,曾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表明,玛雅文化并不是中美洲最早的文明,她还有位“祖父”——神秘的奥尔梅克文化。  相似文献   

7.
赵永军 《奋斗》2021,(1):20-21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作为考古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8.
2008年,从昌乐传出两条重要新闻:一条是在袁家庄出土的“骨刻文”经考古专家鉴定,属东夷时期文字,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另一条是在上一年度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73项指标综合考核中,昌乐一跃成为全市第一名。发展的实践使昌乐甩掉了“殿军”的帽子,改写了落后县的历史,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9.
党刊精粹     
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求是》2020·23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是如何发端的?在数千年的接续传承中,又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坎坷、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民族根脉的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所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之问,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萦怀于心、牵之念之的重要课题。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阐述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科学指明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使命任务:一、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二、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三、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23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周征强 《学习导报》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四川是文化大省。久远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形态、独特的文化式样,以及现实中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每一项都有足够的“指标”切中文化大省的题中要义。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可能依然会认为考古对于四川文化是一种强力的支撑。毕竟,考古发现实实在在地证明着巴蜀文化的厚重与博大。人类起源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因为人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生产的过程。20世纪中国的考古特别是四川的考古发现为这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巫山龙骨坡、资阳人、三星堆……这些在巴蜀文化遗存中留下的实证符号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突破,对…  相似文献   

14.
柳昌清 《求实》2005,(1):30-33
与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比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发展显得远远落后。基础理论面临的任务是“科学革命”和“范式”变换。要完成这一创新任务 ,必须与时俱进 ,转换理论视角———从过去研究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对立 )的视角转向研究文明类型的视角 ,从中弄清楚中华文明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规律 ,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周征强 《新湘评论》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6月2日)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以“五个突出”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从“五个结合”深入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用“三个坚持”系统部署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坐标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陈光鑫 《前线》2022,(3):86-88
<正>北京城西北群山环抱,大西山张开臂膀护卫着京城,宛若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永定河从黄土高原的北部蜿蜒东流,劈山钻谷冲出大西山奔向华北平原。山如父,河为母,它们共同书写了一段华夏文明史的精彩华章。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早期人类在永定河流域及西山一带的活动踪迹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泥河湾、东胡林等地的新发现和早已闻名世界的周口店遗址等,都是关乎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考古成果,见证了这条华夏文化根脉的起源和勃兴。  相似文献   

19.
龙王迪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宜川县壶口镇。20多处用火遗迹、包括磨制石铲在内的2万余件石制品的发现,使其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亮点。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广东深圳市。该遗址器物制作的工艺水平也最为先进。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刻有类似文字符号的陶片和岩画的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物证。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位于福建浦城县仙阳镇。2006年出土的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印纹陶器,填补了福建北部地区西周至春秋考古学的许多空白。  相似文献   

20.
《圣经·创世纪》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说是上帝用泥土捏成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他们结为夫妻,住在仙境般的“伊甸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园里的许多果子都是可以摘下来吃的,唯有那“知善恶”树的果子千万不能吃。可是,他们不听上帝的告诫,偷吃了禁果,终于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在人间受苦。“上帝造人”与“伊甸园”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而“由猿到人”的离奇故事却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