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大张旗鼓地强力反恐,反恐成了其内政、外交中的头等大事。分析美国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发现,反恐既是美国的目的,也已经成为其推行全球战略的有力手段;美国既希望建立一个多边合作的反恐机制,也常常以反恐为契机推行单边主张;美国称反恐是自卫,但同时强调反恐必须先发制人。美国能最终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吗?反恐将成为美国更加强盛的起点、还是走向衰落的开端?在“9·11”事件近两周年之际,分析美国的反恐战略及其行为,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一、目的还是手段近些年,美国受到了日益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卢育波在侨界有“友好使者”和“卢青天”的美誉。而在半个多世纪前。他是一位从海外归来认祖归宗的少年。  相似文献   

3.
刘忠 《红旗文稿》2012,(4):34-35
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反恐战争至今已逾10年。这场波及全球、规模空前的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中恐怖主义组织网络受到了沉重打击,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深受其害,巴基斯坦等国家也成为战争牺牲品,战争发起者美国则像奥巴马在9·11十周年大会上总结的那样:代价巨大,而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1,(20):15-19
反恐行动是伴随着恐怖行为的出现而产生的,但真正大规模、长时间、广范围、以战争方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反恐行动还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年反恐,成果有喜也有忧,尽管美国击毙了包括本·拉登在内的大批恐怖分子,但恐怖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有蔓延之势,滋生的土壤也更加肥沃。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张国庆 《廉政瞭望》2010,(17):60-61
被称为到美国偷取情报的俄罗斯人安娜·查普曼回到了俄罗斯,全球媒体都炒得沸沸扬的“间谍门”事件划上了句号。美国放走包括安娜在内的10名“间谍”,换回了4名被关押在俄罗斯的重要人质。  相似文献   

6.
杨鸿玺 《学习月刊》2012,(13):45-46
近期.美国看似因10年反恐战争的折腾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深陷困境.国民信心遭受打击.但这些轨迹和处境都是相对和暂时的。从美国内外许多人士的分析看.支撑美国强大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并没有消失。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势头强劲.美国感到了焦急和不安.表现出过强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激励。这些态势相对减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衰落。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免引起长远的战略性误判。  相似文献   

7.
馨然 《党员文摘》2006,(12):27-28
自“9·11”事件之后.美国对“反恐事业”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然而,就付出与回报来看,这些投入的“性价比”似乎显得比较低,美国政府也因此受到广泛质疑:到底什么是反恐的最有效方法?针对这一疑问,美国反恐专员用最新的反恐科研项目作了回答——毕竟高新科技才是美国真正的“王牌”,依靠蕴含着尖端科技的新设备,美国似乎在尴尬的处境中为自己增加了一点底气。  相似文献   

8.
李因才 《廉政瞭望》2011,(11):64-65
随着“恐怖大亨”本·拉登的毙命,这个缠绕美国人心头多年的梦魇最终消散。美军也渐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因为无论奥巴马政府还是美国民众,都越来越不愿意再以“反恐”为业,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战争埋单。  相似文献   

9.
朔风 《党员文摘》2006,(9):27-28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通过网络和种种“骗术”,引诱恐怖分子暴露身份,然后向美国情报部门提供情报,将这些恐怖分子绳之以法。恐怖分子对她恨之入骨,认为她比一个F-16战斗机中队还可怕。这位神奇的“业余间谍”就是莎嫩·罗斯米勒。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12):4-14
2011年5月1日,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日子。就在这一天,“9·11”恐怖事件策划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阿伯塔巴德镇被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本·拉登之死是美国反恐行动取得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许勇 《理论文萃》2002,(6):56-64,12
美国政府放弃了对许多线索的探究.这些线索本可在恐怖分子完成他们的死亡使命前.终止”9·11”袭击。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学习月刊》2009,(1):42-43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将人们的目光再次锁定到“反恐”这一核心话题上。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22):16-17
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14日以致信国会的形式,宣布向中非地区派遣约100名特种部队官兵,展开“乌干达行动”,协助乌干达政府打击反政府武装“圣灵抵抗军”。第一批美军已于10月12日抵达乌干达。《非洲新闻》21日报道称,这将是近年来美国在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部署行动。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20):21-21
9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11”纪念音乐会上讲话。奥巴马表示,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前总统小布什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代价巨大,并称“战争并不光荣”,美国的强大并不是用驻军来衡量的。奥巴马说,“9·11”事件后,200万美国人参与了战争,但他们中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即便是平安回来的人,也长久留下了心灵创伤和对逝去战友的黑色记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20日上午,在纽约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上台,就学着美国总统布什把一些国家称做“邪恶轴心”那样,把布什称做“魔鬼”。他说:“昨天在这个讲台上来了一个魔鬼。说话的口气就像他是全世界的主人一样。”在持续23分钟的发言中,查韦斯尖锐批评布什的讲话,说“布什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推销员,来这里贩卖假药,想保持对世界人民的控制、录削和掠夺”,“我们还应当请一位精神病医生来替他看看病”。据报道,查韦斯至少8次提到“魔鬼”这个字眼,着实在美国放了一把“火”,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奥巴马与他的新政府大把大把地撒钱.花钱的神速以及不断上升的天文数字.已经可以申请多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8.
6月12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在国会听证会上辩称,由于对民众施行大规模电话、网络秘密监控计划(代号为“棱镜”),美国阻止了“数十起”可能的恐怖攻击。“棱镜门”事件引发的强烈争议正剧烈地震动着美国社会,已经有前政府官员、议员和民间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网络监控。同时,欧盟国家对美国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1,(14):19-20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菜目前呼吁美国方面公布击杀基地组织最高头目本·拉登的“准确事实”,以判定击杀拉登行动是否具有“合法性”。皮菜表示,“联合国对恐怖主义表示谴责,但是同时也规定了从事反恐行动的基本准则”。她认为,反恐行动也必须符合国际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3,(24):4-9
近日,美国“监听门”丑闻不断发酵。从已曝光的情况看,美国对全世界的监控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监控对象形形色色,甚至连盟国的领导人也不放过,且监控手段五花八门……一时间,监听无处不在,搅得世界颇不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