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毕节开启了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生态文明发展探索。不等不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毕节各族人民自强不息闯出了一条脱贫之路。洪家渡电站、飞雄机场、新鸭池河大桥……一个个现代化工程拔地而起。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毕节试验区实现了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从一个"不适合生存的地区"发展成为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示范性新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2.
付松 《当代贵州》2014,(20):28-29
正以开发扶贫促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变"人口压力"为"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生态、人口的良性互动,毕节试验区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闯了新路作了示范。"试验区来往前奔,同德同向又同行;洞天花海美如画,科学发展万年春……"近年来,一曲《毕节试验区四季歌》从赫章县海雀村起源,唱遍了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青山绿水,诠释着生态的底线;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20年的科学探索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走出了一条治穷致富、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巍巍乌蒙山,滚滚乌江水。31年来,统一战线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不仅创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自此,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攻坚克难、挑战贫困的新征程开启了。  相似文献   

5.
2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的署名文章《科学发展观在毕节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文章高度概括了毕节试验区建立23年来、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指引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阐述了毕节试验区加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具体内容,深刻总结了毕节试验区创造出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新精  相似文献   

6.
1988年6月6日,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从此,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人民,走上了一条开发扶贫奔小康的发展新路;从此,毕节人民奏响了一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颂歌;从此,毕节发展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  相似文献   

8.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既有经济社会转型期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矛盾,也有区情条件下的特殊矛盾.  相似文献   

9.
2005年农历正月初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贵州视察时,专门听取了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汇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毕节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带来的早春的关怀.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1988年6月创建以来,走过了17个不平凡的岁月,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事实上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预演.  相似文献   

10.
正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万亩林"就是海雀的"金山银山"位于云贵交界、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曾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海雀村向贫穷落后发起了总攻。如今的海雀村已是毕节试验区的一个缩影。7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致贺信,这封贺信在海雀村产生了热烈反响。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激动地表示,习近平主席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毕节市30.29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601个村出列。黔西县脱贫攻坚成功出列,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称号。2018年,对毕节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毕节试验区三十而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为毕节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  相似文献   

12.
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两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总面积2554.1平方公里,总人口86.9万人,县城东距贵阳117公里,西离毕节115公里,是毕节地区的东大门和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前沿窗口.  相似文献   

13.
正对聂宗荣来说,3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并做好了,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自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他行走在毕节的城市、乡村、高山以及河岸,用心捕捉毕节每一次变革的瞬间,用光影记录毕节在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征程中的每一个脚印。  相似文献   

14.
正01毕节试验区获批成立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试验区,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也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地方。31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相似文献   

15.
正"我住珠江头,君住珠江尾,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广州地处南海之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毕节深居乌蒙山腹地,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一个临海,一个靠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将两地紧密相连。2016年9月,广州市6个区对口帮扶毕节市10个县(区)工作全面展开,拉开了帮扶毕节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大幕。  相似文献   

16.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09,(10):26-29
2007年底,有一次不期而至的受访:中央电视新闻制作中心摄制组编导向我采访1985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首次考察毕节地区的情况.他们为摄制"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周年"大型纪实片已在毕节及省城贵阳采访两三个月了.  相似文献   

17.
<正>毕节试验区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于1988年6月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8.
正弹指之间,28年过去。俯览毕节这片多灾而又贫瘠的土地,如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西部提供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样本。上世纪80年代,毕节是我国西部贫困落后的典型。1987年,毕节人均生产总值3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元,贫困发生率高达65.4%;森林覆盖率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就是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写照。1985年夏,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刚到任即奔赴毕节农村调研,正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19.
记者: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为毕节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现代化要求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毕节比全国很多地区早许多年就形成了生态意识。引起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是低生产力下农村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导致不得不毁林开荒,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在过去的20多年,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变救济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和人口控制。同时,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生态的不断恢复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走出了贫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态严重恶化进而加剧贫困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