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曾提出过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可是人们一直疑虑: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并且发展的如此迅速呢?这个问题马克思用两个绝不会给予了回答: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目前,这个长期的过程被无限的暂缓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丧失,意识形态逐渐弱化,这就起到了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今天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来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弱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还谈到了另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以宏大的视角和宽广的胸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结构,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人类社会最终还是要发展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论述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资本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江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人们所关心的,而且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文明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它的显著特点是比以前的社会形态具有更高的文明;后来...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显著特点是它比以前的社会形态具有更高的文明。而要创造更高的文明,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历史已经证明,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ZI世纪的行动指南。如何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两个文明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想就企…  相似文献   

6.
按照通常的理解,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经济基础的产物,这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全面。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是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道德的渊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途径外,第一,在私有制社会当某种新生产力出现后,马上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如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尽管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混合型多样互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为主导,包容并发展了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形成多样互补的生产关系体系。在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出现混合型经济结构不是偶然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就认识到经济形式多样并存的现实。后来同样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遇到的经济条件是类似的。一种生产关系的价值或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处于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混合型经济结构中多样生产关系竞争而又互补,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混合型经济结构的潜能和优势,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发挥,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历史走向,未来的人类历史会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离不开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既可以在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世界生产关系下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世界生产关系下实现。但全球化在历史上首先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后来才出现了社会主义在全球化中的地位问题。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社会主义无论是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还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水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更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中央领导同志谈社会主义问题中央领导最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受《共产党宣言》的熏陶比较多,马克思在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两个带有全局性的叙述,一个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且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不只是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而且还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加以研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保持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不变,但决不是原版复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代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战后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一种对抗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为错综复杂,有时还十分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机制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来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和不适应,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或减弱其强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某种不同于以往的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分工发展的趋势来看,旧式分工、自然的、固定化的分工是要消灭的。而新的社会分工,即自觉的分工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发展。因此,社会分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分工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性 分工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概念。分工有双重属性,既有生产力的属性又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前次农忙时,我带着儿子回老家:帮父母掰玉米、刨红薯,腾好地种麦子……由于村里玉米收割机少,我们人工掰玉米时发现了一只我们称为“扁担”的昆虫。儿子拿着它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呀”。想自己儿时庄稼地里“扁担”、蝗虫到处乱飞,绝不会感到新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工商业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城市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乡村民族工商业虽然带有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更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封建性与落后性。尽管如此,它对封建...  相似文献   

16.
何进 《新长征》2011,(7):25-26
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吉林省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就十分严重,日伪统治时期,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而广大的贫雇农则处于少地或无地的境地。因此,彻底改变农村的土地制度,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进入到更高的文化管理境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被人们称作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越来  相似文献   

18.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从而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现廉生威,公生明(篆刻:习克孝)胡锦涛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现,是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  相似文献   

20.
产融结合是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产融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更高的发展形式,而且金融资本本身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并非单纯的资本形态,这是与现代金融资本理论的本质区别。产融结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从资本的演化入手来分析,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理论脉络。产融结合在我国的实践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互补,从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入手分析产融结合的根源,找出其发展规律并提出政策建议,实现产融结合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