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春杨 《法学研究》2011,(3):175-193
明清时期民间田土买卖盛行找价回赎之风,围绕着找价遭到拒绝或多次找价,在新旧业主之间引发了大量的纠纷乃至诉讼。依据徽州契约和州县官员办案手记等资料,可以看到田土找赎习俗和纠纷形成的原因,明清朝廷、地方官员及民间百姓针对找赎习俗的不同态度及州县官员解决找赎纠纷的依据和方式。虽然民间找赎习俗与国家律例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明清朝廷因时制宜,不断调整有关律例,地方官员在执法中灵活变通,充分考虑当地民情,这使得田土交易秩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高得利所著《现代契约理论的哲学起源》一书可谓当代契约法论著中难得的一本佳作,书中运用大量古典与现代材料深刻分析了现代契约法理论的哲学起源和演变发展脉络.研习全书不难发现,无论是古典文献还是近现代素材所呈现的对契约理论的哲学探讨,其实都是围绕着契约正义而展开.可以说,契约正义一直是贯穿整个历史进程中对契约理论建构的唯一考量因素,也是契约法得以续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爱国 《法律科学》2004,22(4):10-15
《圣经》里描述的契约是契约的早期形式 ,与成熟时期的契约制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圣经》里有关对弱者保护的法例 ,是人类早期的人权法。《圣经》里有关原罪、赎罪和末日审判的描述 ,可发现近现代刑法的若干原则 (如刑事报复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 )的痕迹。《圣经》里保存有自然法思想。《圣经》对后世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人是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的一个重要存在,对契约参与人、契约形式、契约内容以及契约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探究中人对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的影响有助于发掘中国民法的本土资源,进而将西方法理与中国本土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民间土地契约对于典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力 《金陵法律评论》2006,10(1):111-118
典是中国古代民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这一概念在现代民法的权利体系和概念体系下却不能正确解读。本文通过分析清代民间土地契约中对于典的关系的表达,把握存在于清代的关于典的观念和习惯,并由此得出结论:在清代,典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性的卖,出典开始了一个业权转让的过程,找贴是其后续阶段,在找贴之后便成为绝卖。因此,我们很难将清代民法中的典归入现代民法中的物权体系,甚至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民法中的债权关系,而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晓娜 《法制与社会》2012,(29):296+298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阳台山麓的古刹大觉寺珍藏着鲜为人知、保存完整的清代至民国初年有关寺院庙产等方面契约文书的原始资料,总计128件.①这些契约文书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契约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试从这些契约的种类、特点入手来对清代的民间契约的成立要件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清代民间契约中关于"伙"的观念和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力 《法学家》2003,(6):39-49
在西方法律中的合伙制度尚未传入之前,中国古代便产生了自己的关于伙的观念和制度.在清代,尽管官方成文法中并没有关于伙的关系的规范存在,但是民间契约却表达了清人关于伙的观念,以及相当定型的关于伙的习惯.清代民间契约中所表达的伙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乡村生活中所存在的伙佃、合业和会股;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中的合伙关系;存在于四川自贡盐业生产中的合伙投资.  相似文献   

8.
清代州县衙门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以及牧令缺乏行政技能和法律知识的状况,导致了官箴书和幕友的大量出现。清代著名幕友和循吏汪辉祖撰写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被幕友和牧令视为官箴书中的典范。这两本书在清代中国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其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口传、抄本和刊印;而他人的引述、摘录与汇编,也对书籍的传播和阅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推荐、赠予和购买情况来看,这两本书在当时应该得到了很好的传播、阅读与接受。严格说来,清代官箴书是特殊意义上的总结和阐述州县实务知识的书籍,具有经验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官箴书的广泛传播与阅读,也导致了州县牧令在处理行政事务和司法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金陵法律评论》2005,9(2):129-129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力教授的博士论文《清代民间契约中的法律——民事习惯法视角下的理论建构》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该论文是在我国著名法学家、法律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曾宪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于2003年完成并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的。作者将其论题置于探寻中华法系的民法传统以促进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法律制度的构建这一背景之下,选择清代民间契约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挖掘民间契约中所表达的民事习惯和习惯法。选择这一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中国民法不发达,刑…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因案修例,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是清代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法现象。《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结合因案修例的各方面特征来看,它属于清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创制机制,带有典型的传统中国特色。清代统治者通过此种机制从司法案件中抽象出成文法则,进而实现法律文本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均衡。对于当前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因案修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明确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完善“由案到法”的衔接机制、指导性案例的审核机制、类案判断机制、指导性案例的退出机制等,具有积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洪林 《现代法学》2001,23(6):126-129
本论文根据档案资料对清代四川盐井买卖契约的种类 ,买卖契约成立的要件 ,买卖契约的主要内容 ,订立买卖契约的原因以及买卖契约的特点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童广俊  张玉 《河北法学》2006,24(8):96-99
土地买卖是清代、民国时期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土地买卖契约是地权转移的重要凭证.考察束鹿县张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可以看出:其订立符合现代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其条款符合现代合同格式条款的基本特征,其法律效力为当时国家政权所承认,体现了现代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价是英美契约法的独特内容。对价原则在现代契约法中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在英美契约法体系中没有可以代替对价的制度或原理,对价不可能被轻易废除。对价的本质是灵活的,对价的体系是开放的,对价将继续作为英美契约的构成要件而存在,但是它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契约自由论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契约自由论姚新华导言实行契约自由,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标志。在被拿破仑称为“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并会永远存在的”《法国民法典》中,契约自由被认为是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1〕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虽然在罗马法的另一个继承者———《德国民法典》中,契约自...  相似文献   

15.
向消费者适度倾斜应成为我国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灵魂.新《消法》在关注契约自由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契约正义和公平价值.监管者要树立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新思维,完善消费维权的行政保护体制.要拓宽新《消法》的调整范围.要提升经营者的失信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收益,降低其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16.
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司法领域的控制和监督,防止官员的擅断,更为了全面管理社会生活,所以在立法时尽量将法律条款制定得全面且规范,《大清律例》就是这一规范确定性的典范.但是因为法律本身的特点以及《大清律例》作为综合性法典的性质所限,更因为清代政府的功能所致,所以《大清律例》中同样存在着若干“不确定条款”.而不确定条款因为内...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股东权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公司契约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契约理论的契约自由精神在我国新《公司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公司法》提高了授权性规范在条文中的比例,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股东及其他公司参与者的自由空间。然而,从公司契约理论的视角来看,我国股东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建议《公司法》修订中应使用规范用语、正确区分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进一步减少强制性规范、进一步完善股权转让权制度以及表决权制度。未来的股东权制度有待于建立《公司法》的动态适应机制,以保持《公司法》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陈胜强 《北方法学》2012,6(4):140-145
中人是清代土地绝卖关系的重要参与人,是土地绝卖契约有效成立的必备要件之一。"立契有中"是影响买卖双方契约观念的最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又是由中国传统交易规则所固定下来的传统决定的。因此,中国传统交易规则是型塑中人在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正> 《苏联法规汇编》的出版准备工作,现正稳步进行,并预定于1981年出版第一卷。对该《汇编》的出版,要追溯到1970年12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共同做出的《编纂出版苏联现行法令汇编》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对进入苏维埃时代以来所制定的数目庞大的法令,进行了综合与分析等等细致工作,从中选定了大约8000件法令,在1972—1976年间出版了《现行法令汇编》。  相似文献   

20.
笑话既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亦是一种讽刺的工具。明清时期流行的笑话汇编《笑林广记》收录的法律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间社会的法律意识:首先,契约与诉讼构成了庶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其次,帝国官员的贪黩与酷虐是庶民讽刺和批判的对象;最后,对官吏昏聩和庶民狡黠的描写则反映出官民之间不同的司法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