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3月11日发生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恐怖袭击事件,目前已造成202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这起发生在欧洲本土的恐怖大案,不仅影响了3日后的西班牙大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如果说,"9·11"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从而改变了当今整个世界格局的话,那西班牙的"3·11"恐怖爆炸事件,正显示着与"9·11"相同的效应。基地:转向欧洲?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走势.它在政治上的后果是美国加快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进程,并使大国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也没有动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程度上讲,9·11事件是一道分水岭,它开辟了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时代。3年后的今天,当反思和检视这场特殊战争的得失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恐怖与反恐怖的魔道之争正呈现出白热化和僵持不下的局面:一方面,"基地"老巢被端,类似"9·11"规模的恐怖事件没有再发生,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试验田已经开垦;另一方面,美国本土不断拉响的恐怖主义警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印度的孟买、沙特的利雅得、莫斯科的大剧院、马德里的火车站……所有这些所给出的,又分明是另外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声音     
《南风窗》2004,(11)
领奖时我太激动了,忘了感谢布什、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没有他们,我的影片怎能如此精彩?想到他们我真该热泪盈眶。--美国"左翼作家兼导演"迈克尔·摩尔在其"批判布什"的纪录片《华氏9·11》夺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喜不自禁。《华氏9·11》因海外获奖一举摆脱本土"禁映"的命运,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公映。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借机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军事介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同时,中亚各国在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9.
同为“阿富汗人”策划实施的恐怖袭击,9·11事件是老一代恐怖袭击的登峰造极之作,11·9事件则标志着新恐怖袭击的某种升级。  相似文献   

10.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队伍、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方面从"夺权·革命"思维转变为"执政·建设"思维,树立新的时代观,真正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对财产个人所有权的肯定和保护,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多角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注意各阶层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9·11”周年前夕,我为《南风窗》杂志写了篇应景文章《后“9·11”荒诞剧》,新浪网一度将它作为主打文章贴在首页,结果招来了为我始料不及的巨大争议。列位看官大概很难相信,诸如“妙文”、“COOL!”、“深有同感”、“从人文角度反思9·11的好文章”、“幸灾乐祸”、“泼妇骂街”、“狗屁文章”等批语是对同一篇文字的评价。好在我已泡网有年,对众网友图口舌之快的秉性深有了解,否则准会被他们的谩骂给气死。 虽说我的那篇文章确实有点油滑,对美国人独尊心态的鄙夷也远甚于对“9·11”受难者的同情,但有人居然从中推出  相似文献   

12.
佩洁·安特罗布斯(Peggy Antrobus)在《政治转变中的女权运动:走向另一世界的可能性》一文中认为, “9·11”事件及其反应使人们认识到极端的父权主义对妇女权利的侵犯,以及这种侵犯对人类安全造成的隐患。 “9·11”后世人对美国表现出的同情及其后的共同行动使人类有机会“创造出一个爱心多于憎  相似文献   

13.
此文年初写就,转眼间“9·11”就一周年了。关于“9·11”,笔者写过不少文章,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过时了。但重读此文,却无过时之感。因为此文探讨的问题,关系到“9·11”究竟是如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这种改变,不是几年就可以消失的。希望这一点片面的观感,对国内读者了解今天的美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就在陈水扁紧锣密鼓准备"5·20演说"的时候,中共中央授权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5月17日凌晨发表声明(下称"5·17声明"),就当前海峡两岸局势及未来大陆对台政策阐述了大陆方面的立场。声明发表以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以海外舆论称"5·17声明"为"胡  相似文献   

15.
巴格达之春     
9·11的灰尘里飘满了问号 一名妇女从双子楼的废墟里爬出来,当她面对摄像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为什么恨美国?”很快这个“恨”字被利用了。9·11给了美国和那个来自得克萨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迄今为止,"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曾被两极体制掩盖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冲突不断涌现,天下仍不太平,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便是明证.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树立新的国家安全理念?建立什么样的安全机制?制定何种国家安全战略?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新时期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意见与媒体     
拉伊西先生被诬告的结果是摧毁性的。他整个生活,他的私生活和职业生活已经被错误的指控破坏了。现在该是美国和英国当局承认错误的时候了。 ——生活在英国的阿尔及利亚人拉伊西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所飞行学校学习,他于“9·11”事件发生后10天在伦敦被捕,被拘5个月后无罪释放,最近他  相似文献   

18.
自1974年以来,有11名美国国会议员受性丑闻牵连而被迫辞职。最近几个月来,全美上下正被一出名叫“钱德拉·利维失踪案”的活剧搅得沸沸扬扬。大报小报为此连篇累牍,几大电视网跟踪报道,国家大政好像反而都没有人关注了(直到9·11事件发生后,基于共同的民族利益,人们才开始忘却这件事)。案发地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上半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亨廷顿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著述甚多,最为著名的是他于1992年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据说,这篇文章在3年里引起的争论超过了该刊40年中所发表的任何文章,也超过了作者所撰写的其他任何文章.1996年,他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试图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解释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该书出版后再次引起广泛注意,被译成32种文字.2002年9月,德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血腥的伊斯兰边界"的记者访谈,亨廷顿在谈话中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解释了"9·11"事件,并论述了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争夺等因素在冷战后世界各种冲突中的作用.现将访谈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9·11”事件后国内外出现的普京外交“亲西方”的疑虑和看法,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9·11”后普京处理对外关系是从俄国的国际处境出发,维护俄国的国家利益;它反映了俄国外交策略更加务实、灵活,但独立自主,实行全方位外交的基本方针未变;它继承了俄国外交的历史传统;它改善了俄国与西方的关系,但没有改变俄国与西方的基本矛盾和利益冲突;它使中俄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但还看不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