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俭"一词,中国人太熟悉了。几千年来,它不仅是大力崇尚的传统美德,而且是身体力行的持家之道。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话语都一针见血地点透了"节俭"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节俭"一词,中国人太熟悉了。几千年来,它不仅是大力崇尚的传统美德,而且是身体力行的持家之道。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话语都一针见血地点透了"节俭"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慧 《探索》2007,3(3):28-30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突出要求。明确这三种意识的内涵和要求,对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尽快实现科学发展的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失.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节俭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成为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失。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节俭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成为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刘奇葆 《党建》2014,(7):9-11
正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反复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中央还专门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做好党政机关节约工作、遏制浪费行为作出了刚性规定。  相似文献   

7.
于春洋 《探索》2022,(1):88-101
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各项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逐步全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回顾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成就,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强化各民族国家认同感,二是要持续巩固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将党建贯穿民族工作的始终。新时代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继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网络上涉民族言论不同程度存在风险、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存在薄弱点等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高校应从挖掘新兴元宇宙空间,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起高校全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新格局,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萱怡 《世纪桥》2024,(1):109-111
兵团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下兵团群团组织“三性”的建设作用、优化兵团妇联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性效用作为其价值意蕴;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维权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作为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此保障兵团各族妇女群众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妇联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交流交融、共生共荣,尤其是近现代在探索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奋斗过程中,孕育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飞跃。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理应铸牢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理论性与历史性相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等特征,是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加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建设,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有效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孙英  刘杰 《前线》2022,(2):46-49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逻辑。从宗旨视角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逻辑维度: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民的初心产生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出发点,使人民至上、植根人民、尊重人民、人民评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纽带的政治逻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民族政策为导向,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强大的实践逻辑铸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公民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借鉴性等特征决定的。自公民社会产生以来,公民意识的发展都是以先前社会的公民意识为起点和阶梯,这决定了公民意识继承必然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没有公民意识的继承,具有民族特征的公民意识将不复存在。此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移植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公民意识,也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民意识的移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借鉴他国经验,又要遵循中国特色,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公民意识发展仅仅依靠继承和移植是不够的,中国公民意识发展还要着眼于更新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秦健  芦洁 《学习论坛》2023,(2):106-1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走向,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遵循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凝练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民族身份的认同、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根本政治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物质保障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心理基石是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执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在执政条件下的转化与提升,是执政党对自身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认识与看法;其内容涉及执政党"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在什么条件下干"等五个方面。在民主政治时代,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职责意识、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等应该是中西执政党意识的共性所在。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中西国情与党情、执政逻辑的差异等决定了中西执政党意识也有所差异,中国共产党还应该牢固树立先进意识、公仆意识、发展意识、居安思危意识、自我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刘瑞娇 《求贤》2011,(4):47-4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对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张涛 《理论学刊》2023,(6):159-169
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二者始终双向互动、相融会通、相得益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历史根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正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4,(13):64-6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市场经济有两个基点: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现实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形成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